《第二十七讲·贵道论:穷物理,尽人性》道德经感悟分享
第二十七讲·贵道论:穷物理,尽人性
【简注】
第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珙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帛书】道者,万物之奥也。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拱之璧以先驷马,不若坐而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不谓‘有求以得,有罪以免’欤?故为天下贵。
【憨山注】:此言道之为贵,戒人当勉力求之也。道者,万物之奥:奥者,室之西南隅,有室必有奥。但人虽居其室,而不知奥之深邃,以譬道在万物,施之日用寻常之间,人日用而不知,故如奥也。然道既在万物,足知人性皆同。虽有善恶之差,而性未尝异,以其俗习之偏耳。故善人得之以为宝,恶人虽失,亦赖此道保之以有生,故曰“所保”。苟非其道以保之,则同无情瓦石矣。足见理本同也,所谓尧舜与人同耳。由此观之,天下岂有可弃之人耶?且一言之美,则可以市。市,利也。一行之尊,则可以加于人之上。况大道之贵,岂止一言之美、一行之尊?且人之全具而不欠缺一毫者,斯则不善之人,又何弃之有耶?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此古语也。老子解之曰:然天子三公不足为尊贵,拱璧驷马不足为荣观,总不如坐进此道。所以贵此道者,何耶?岂不曰“求道以得之,纵有罪亦可以免之”耶。是知桀纣,天子也,不免其诛;四凶,三公也,不免其戮。非无拱璧驷马,而竟不能免其罪。故夷、齐谏武王而不兵,巢、许傲天子而不谴,岂非求以得有罪以免耶?况夫一念复真,诸罪顿灭,苟求而得,立地超凡,故为天下贵也。按:本【憨山注】有两点值得进一步提醒:一是“虽有善恶之差,而性未尝异,以其俗习之偏耳”。在【憨山注】看来,在下德的层次,即使有善有恶的差别,但是“性”是没有差别的:在天为天理,在人为人性,善恶有别,人性无异,因此老子主张“不弃人、不弃物”,“以德报怨”。二是以“岂不曰‘求道以得之,纵有罪亦可以免之’耶”解释《老子》原文“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证明我们的断句的准确性。“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的断句,历来五花八门,如:“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这是因为不明白“不曰……邪”这种句式所致。
【串讲】
本讲是传统本《老子》的第六十二章,要点是“道妙”即“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不弃人”即“人之不善,何弃之有”,“道贵”即“立天子,置三公,虽有珙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河上公给第六十二章取名“为道”,意思是以道治理天下,给“善良人”以满足,给“不善人”以庇护,“贵道论”的核心就在于“不弃人”“不弃物”一视同仁。
第六十二章的意思是:“大道”是荫庇万物的宝库,“善人”以之作为宝贝,“不善人”以之作为庇护。美言可以换来尊重,美行能够提高影响。人的不善,何以舍弃?所以古代虽然树立天子,设置三公,拱壁之后跟着驷马,可效果还不如用“道”来加以劝化。古人之所以如此看重“道”为何?不是说“‘道’能够给‘善人’以满足,给‘不善人’以庇护吗”?因此“道”获得了天下人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