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讲·生死论:道生德畜,物形势成》道德经感悟分享
第二十三讲·生死论:道生德畜,物形势成
【简注】
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虎兕,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所用其爪,兵无所措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之生生而动,皆之死地者亦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厚也。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揣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憨山注】:此言圣人所以超乎生死之外者,以其澹然无欲、忘形之至、善得无生之理也。出生入死者,谓死出于生也。言世人不达生本无生之理,故但养形以贪生,尽为贪生以取死。是所以入于死者,皆出于生也,大约十分而居其九。而不属生死者,唯有一焉,而人莫之知也。生之徒者,养形寿考者也;死之徒者,汨欲忘形,火驰而不返者也;动之死地者,嗜欲戕生,无所避忌者也:举世之人,尽此三种,而皆不免入于死者,以其出于贪生也。何所以故?以其生生之厚耳。是皆但知养生,而不知养生之主。苟不知养生之主,皆为不善养生者也。摄,养也。盖闻善养生者,不养其生,而养其生之主。然有其生者,形也;主其生者,性也。性为生主,性得所养,而复其真,则形骸自忘;形忘则我自空,我空则无物与敌。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避甲兵。色欲伐性,甚于兕虎甲兵也。以无我故,踪遇之而亦无可伤。故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亦无所容其刃矣。夫何故?以其无死地焉。是知我者,生之寄;生者,死之地也。无我无生,又何死之?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是知生本无生,则知死亦不死,此所以贵“朝聞道而夕死可矣”。非超乎生死之外者,不易致此。
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孰之,养之覆之。
【帛书】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憨山注】:此言道德为万物之本,欲人体道虚怀,而造乎至德也。然道为天地根,故万物非道不生,且道但能生之而已,然非德不畜。畜,长养也,如阳和之气,含有而培养之,皆其德也。故道德无形,乃因物以形。形,犹见也。苟不知道德之大,但即物而观,可知已,故曰物形之。且道之生物,唯一气流行,苟无四时寒暑之序,生杀之势,则虽生之畜之,而亦不能成熟之也。所以成万物者,又因其势也。势者,凌逼之意。若夫春气逼物,故物不得不生,秋气逼物,故物不得不成。此其皆以势成之也。观其成物之功,故知其道无位而尊、无名而贵。所以如此尊贵者,乃道体之自然,又非有以命之者,故曰莫之命而常自然。若侯王之尊,则受命于天;卿相之贵,则受命于君。故凡禀命而得之者,亦可夺而失之也,岂常然耶?以道德乃天然尊贵,故莫之命而常自然耳。所以常然而不失者,以其体至虚,故其用至大。所以万物赖之以生长之,既生长而又含育之,既育而又成熟之,既成熟而又爱养以覆护之,此所谓成始成终。而道德之量,何如耶?且如此生之,生生不已,而不自有其生;如此作为,以成熟之,而不自恃其为。虽为万物之主,而不自以为宰,所以为玄德也。是故君天下者,贵乎体道虚怀而造乎德之至也。
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殁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帛书】天下有始,可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阅,闭其门,终身不勤;启其阅,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憨山注】:此言道体之方,当以背物合道为要妙也。由万物皆资始乎道,故曰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所谓道生之也,是知道为体而物为用,故道为母,物为子。人若但知道体虚无而不知物从此生,是知母而不知子,则沦于断灭。若但知物而不知道,是殉物而忘道,则失其性真。所以既知其母,亦复要知其子,所谓有体有用也。既知物从道生,则不事于物,故曰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所谓用不离体也。体用两全,动静不二,故没身不殆。殆,危也,又尽也。下示守母之方。兑为口,门乃、眼耳,为视听之根,谓道本无言,言生理丧,妄机鼓动,说说而不休,去道转远。唯是必缄默以自守,所谓“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故曰塞其兑”。然道之于物,耳得之而为声,目得之而为色,若驰声色而忘返,则逐物而背性。是必收视返听,内照独朗,故曰“闭其门”。如此,则终身用之而不勤矣。勤,劳也。若徒执言说以为得,以资耳目之欲,火驰而不返,则是开兑济事,丧心于物,则终身不可救矣。是皆不能戒谨于隐微之间,而忽于欲机之兆,非为明也。孔子曰,知机其神乎,故曰“见小曰明”;以道自胜,故曰“守柔曰强”。是故学人当用其光,复其明,则“无遗身殃”也。然光,道之用也;明,道之体也。用不离体,故用愈光,而体愈明。此所以能无遗其殃也。袭,承也。且真常之道,吾固有之,但凡人不能承袭而自绝耳。苟能如此做工夫,则绵绵而不绝矣,故曰是谓袭常。
【串讲】
本讲是传统本《老子》的第五十章、第五十一章、第五十二章。第五十章的要点是“三三”即“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摄生”即“陆行不遇虎兕,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措其刃;以其无死地”。第五十一章的要点是“尊道贵德”即“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五作”即“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孰之,养之覆之”。第五十二章的要点是“母子”即“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殁身不殆”、“开闭”即“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袭常”“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第五十章阐述的是“出生入死”的问题,河上公取名“贵生”,总结得很到位——“贵生”就是尽量避免走死路,尽量争取谋生路。第五十一章从“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的角度阐述“出生入死”,“生死自然”,所以河上公给这章取名“养德”。第五十二章从“得其母,以知其子”的角度阐述“出生入死”的观点,突出“得道与守道的关系”,所以河上公给本章取名“归元”。“道生”“德畜”“物形”“势成”能够“养德”,“养德”能够“归元”,“归元”则“复归其明”,“无遗身殃”。“生死论”的目的是“避死路”“谋生路”“无死地”;方法是“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忌讳是“开其兑,济其事”。
第五十章的意思是:出生和死亡:属于生的途径,有十分之三;属于死的途径,有十分之三;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些,可有人却往死地里走,也有十分之三。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失度的缘故啊。听说善于养生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凶恶的犀牛和猛虎,参加战争不会被刀枪剑戟伤害。犀牛对这种人无处投角,老虎对这种人无处伸爪,刀剑对这种人无处下刃。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种人不会进入死亡之地。
第五十一章的意思是:“道”生化万物,“德”养育万物,“道”给万物以形态,“德”给万物以成长。因此万物莫不尊崇并珍贵“道”和“德”。“道”和“德”之所以被尊崇和被珍贵,不是为之加官晋爵而是顺其自然。因此“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道”“德”使万物生长发展,“道”“德”使万物壮大成熟,“道”“德”使万物受到抚养保护。
第五十二章的意思是:天地万物起始于“道”,“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既然找到了“道”这个总的根源,就能明白天地万物的本质;既然能够明白天地万物的本质,就能回归天地万物的根本“道”,这样终身就都不会出现危险。塞住五色的欲望,抵制五音的诱惑,终身都不会劳烦。企图打开欲望的大门,竭力寻找刺激的享受,终身就不可救药了。能够察见细微的叫“明”,能够持柔守弱的叫“强”。运用道的光芒,回归内在的“光明”;这样就不会给自己留下灾难,这就是神秘莫测的“常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