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2日星期六
首页/道德经/《第二十一讲·常足论:不见而明,不为而成》道德经感悟分享

《第二十一讲·常足论:不见而明,不为而成》道德经感悟分享

第二十一讲·常足论: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简注】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帛书】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憨山注】:此承上清净无为之益,甚言多欲有为之害,以戒人君当以知足自守也。谓上古之世,有道之...

第二十一讲·常足论: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简注】

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帛书】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憨山注】:此承上清净无为之益,甚言多欲有为之害,以戒人君当以知足自守也。谓上古之世,有道之君,清净无欲,无为而化,故民安其生,乐其业,弃却走马而粪田畴,所以家给人足,而无不足者。及世衰道微,圣人不作,诸侯暴乱,各务富国强兵,嗜欲无厌,争利不已,互相杀伐,故戎马生于郊,以致民不聊生,奸欺并作。此无他,是皆贪欲务得,不知止足之过也。故天下罪之大者,莫大于可欲。以其戕生伤性,败乱彝伦,以至君臣父子,皆失其分者,皆见可欲之罪也;以致败国亡家,覆宗灭族之祸者,皆不知止足所致也。由不知足,故凡见他人之所有,而必欲得之。然欲得之心,为众罪大祸之本。故咎之大者,莫大于欲得,欲得者,心不足也。古人云,若厌于心,何日而足?以贪得不止,终无足时。惟知足之足,无不足矣,故常足。

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帛书】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弥远者,其知弥少。是以圣人弗行而知,弗见而明,弗为而成。

【憨山注】:此承上言圣人所以无为而成者,以其自足于己也。谓圣人性真自足,则智周万物,无幽不鉴,故天下虽可不出户而知,天道虽微,可不窥牖而见。以其私欲净尽,而无一毫障蔽故也。若夫人者,沉瞑利欲,向外驰求,以利令智昏,故去性日远,情尘日厚,尘厚而心益暗。故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淡然无欲,不事于物。故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故曰“不行而知”。如此则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故曰“不见而名”。道备于己,德被群生,可不言而化,故曰“不为而成”。是皆自足于性也。

【串讲】

本讲是传统本《老子》的第四十六章、第四十七章。第四十六章的要点是“有道”即“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常足”即“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第四十七章的要点是“见天道”即“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体天理”即“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第四十六章以有无战争作为是否有道的标准来讨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道理,河上公给本章取名“俭欲”,旨在说明“知足之足”的道理。第四十七章继续对“知足之足”加以讨论,河上公给本章取名“鉴远”,指出老子“洞察天下”的独特之处。“常足论”以“知足”作为起点,以“鉴远”作为方法,靠“悟证”洞察天下,以期实现“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的目标。

第四十六章的意思是:治理天下如果有道,战马没用而只好用来运输肥料;治理天下如果无道,被迫上战场的母马在郊外生驹。最大的祸害没有超过不知满足的,最大的过失没有超过贪心不足的。所以知道到了什么地步是满足,这才是永远的满足。

第四十七章的意思是:不出家门,就能推知天下的事理;不窥窗外,就可发现自然的规律;走得越远,所必须亲为的就应越少。所以圣人不出家门就能推知人事,不窥窗外而能明白天道,不妄为而能无所不成。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