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讲·三宝论:慈故能勇,俭故能广》道德经感悟分享
第三十讲·三宝论: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简注】
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谓我道大不肖。夫唯大,故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帛书】天下皆谓我道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如以慈垣之。
【憨山注】:此章老子自言所得之道至大,世人不知,其实所守者至约也。道大,如巍巍乎惟天为大,荡荡乎民无称焉,言其广大难以名状也。不肖,如孔子云“不器”。大史公谓孟子迂远而不切于事情之意,即庄子所谓大有径庭、不近人情也。此盖当时人见老子其道广大,皆如下文所云,以勇广器长称之,且不得而名,故又为不肖,即若孔子称之犹龙也。故老子因时人之言,乃自解之曰:天下人皆谓我之道大,似乎不肖,无所可用。惟其大,所以似不肖耳。肖者,与物相似,如俗云一样也。若肖,作一句;久矣其细,作一句:倒文法耳。谓我若是与世人一样,则成细人久矣,又安得以道大称之哉?下文释其大之所以。谓世人皆见其物莫能胜我,遂以我为勇;见我宽裕有余,遂以我为广;见其人皆推我为第一等人,遂以我为器长:器者,人物之通称也。以此故,皆谓我道大,其实似无所肖。殊不知我所守者至约:乃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三法而已。慈者,并包万物,覆育不遗,如慈母之育婴儿;俭者,啬也,有而不敢尽用;不敢为天下先者,虚怀游世,无我而不与物对。然以慈育物,物物皆己,且无己与物敌,物自莫能胜矣,故曰慈故能勇。心常自足,虽有余而不用,所处无不裕然宽大矣,故曰俭故能广。物我两忘,超然独立,而不见有己以处人前,故人皆以我为畸人,推为人中之最上者矣,故曰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以此故,皆以我为道大似不肖耳。以我所守者如此,即前所云我独异于人,而贵求食于母也。以此三者,乃大道之要妙耳。且今世人,舍慈而言勇,舍俭而言广,舍后而言先,死矣。此死字,非生死之死,如禅家所云死在句下:盖死活之死,言其无生意也。以世人不知大道之妙,但以血气夸侈争胜做工夫。故一毫没用头,皆死法,非活法也。且此三者之中,又以慈为主。不但学道,即治天下国家莫不皆然。若以战则胜,以守则固,故王师无敌,民效死而勿去,皆仁慈素有所孚,故为战胜守固之道。此所谓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天下国家。以天地之大德曰生,故天将救斯民,而纯以慈卫之。故圣人法天利用,而以慈为第一也,世俗恶足以知之。故知治世能用老氏之术,坐观三代之化。所以汉之文景,得糟粕之余,施于治道,回超百代耳。此老子言言皆真实工夫,切于人事,故云甚易知易行。学人视太高,类以虚玄谈之,不能身体而力行,故不得其受用耳,惜哉!
【串讲】
本讲是传统本《老子》的第六十七章,要点是“不肖”即“夫唯大,故不肖”。“三宝”即“慈:慈故能勇;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俭,俭故能广;后——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三舍”即“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
第六十七章老子针对“天下皆谓我道大不肖”所给予回答。在这个回答中,老子把“非常道”即德的精华浓缩为“三宝”,因此河上公给本章取名“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即“后”,进而说明“天将救之,以慈卫之”的大道之理。“三宝论”的显著功能是“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以慈战则胜”,“以慈守则固”。
第六十七章的意思是:天下人(诸侯等)都说“道”宏大而不像任何具体的东西。正因为“道”的“宏大”,所以才不像任何具体的东西。如果像任何一个具体的东西,那么时间一长“道”也就显得很渺小了。“我”有三件法宝,一直执守而保全着:第一件叫“慈”,第二件叫“俭”,第三件叫“不敢为天下先”(后)。有了“慈”所以能“勇于忠孝”,有了“俭”所以能“民日用广”,有了“不敢为天下先”所以能成为“得道人”的首领。今世之人丢弃慈仁而崇尚于武勇,丢弃啬俭而迷恋于奢靡,舍弃谦卑而执著于争夺——这样的所作所为,必然走向死亡。用慈仁来征战就能胜利,用慈仁来守卫就能巩固。天道救助善人,必然给善人以慈仁之性使之自营自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