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2日星期六
首页/道德经/《第三十三讲·不敢论: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道德经感悟分享

《第三十三讲·不敢论: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道德经感悟分享

第三十三讲·不敢论: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简注】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帛书】民之不畏威,则大威将至矣。毋狎其所居,毋厌其所生。夫惟弗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取此。【憨山注】:此章教人遗形去欲,为入道之工夫,以造圣人之地也...

第三十三讲·不敢论: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简注】

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帛书】民之不畏威,则大威将至矣。毋狎其所居,毋厌其所生。夫惟弗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取此。

【憨山注】:此章教人遗形去欲,为入道之工夫,以造圣人之地也。凛然赫然而可畏者,谓之威。如云寒威、炎威是也。是则凡可畏者,皆谓之威。唯国之大罚与天地之肃杀,乃大威也。此借以为戕生伤性者之喻。世人以为小恶不足戒而不知畏,必致杀身而后已。此民不畏威,大威至矣。喻世人只知嗜欲养生而不知养生者,皆足以害生而可畏也。且若嗜酒色,必死于酒色。嗜利欲,必死于利欲;嗜饮食,必死于饮食。是则但有所嗜,而不知畏,必至于戕生伤性而后已。此不畏威,故大威至矣。然人但知嗜而不知畏者,以其止知有身之可爱,有生之可贵,以此为足。而不知大有过于此者,性也。且吾性之广大,与太虚同体,乃吾之真宅也。苟以性视身,则若大海之一涵,太虚之一尘耳,至微小而不足贵者。人不知此,而但以蕞尔之身,以为所居之地,将为至足,而贵爱之,则狭陋甚矣。故戒之曰,无狭其所居。狭其居者,将以此身此生为至足也。故又戒之曰,无厌其所生。厌,足也。若知此身此生之不足贵,则彼物欲固能伤生,亦不足以害我矣,以其无死地也。故曰“夫惟不厌,是以不厌”。厌,弃也。故圣人自知尊性,而不见生之可养。自爱遗形,而不见身之可贵。此圣人之所独知,世人之所不知也。故去彼众人之所知,取彼所不知,以为道之要妙耳。以此足见世人之所知者,皆病也。圣人病之而不取,故不病也。后三章互相发明此章之旨。

第七十三章·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帛书】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chǎn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憨山注】:此言天命可畏,报应昭然,教人不可轻忽也。勇者,决定之志也;敢者,不计利害而决于为也;杀活,死生也。谓凡世人作事,不顾利害,不怕死生,而敢为之,然敢乃必死之地,故曰“勇于敢则杀”。若用志于不敢为,是足以保身全生,故曰“勇于不敢则活”。此天道必然之理也。且此二者,亦有敢而生,不敢而死者。至若颜子夭而盗跖寿,此乃当害而利、当利而反害者,何耶?况天道好谦而恶盈,与善而恶恶。是则为恶者,当恶而不恶,斯岂报应差舛耶?世皆疑之。故解之曰,天之所恶,孰能知其故?故所以然也。孔子曰,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由此观之:生存而仁害,虽生亦死;身灭而仁成,虽死亦生。斯则跖非寿,颜非夭矣。此乃天道所以然之妙,而非世人所易知。是以圣人于此犹难之,不敢轻忽,而敬畏之。所谓畏天之威,于时保之也,故下文历示天道之所以。逆天者亡,故不争而善胜;感应冥符,故不言而善应;吉凶祸福如影响,故不召而自来。然报愈迟,而恶愈深,祸愈惨,故繟然而善谋。以报速者有所警,报缓则不及悔,必至尽绝而后已,此所谓善谋也。是则天道昭昭在上,如网之四张,虽恢恢广大,似乎疏阔,其实善恶感应,毫发不遗,此所谓“疏而不失”也。世人不知天命之如此,乃以敢以强以争竞于名利之场,将谓一身之谋,不顾利害死生而为之,自谓智力以致之。盖不知命之过,皆取死之道也,可不畏哉?

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帛书】若民恒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若民恒畏死,则而为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也。夫代大匠斫者,则希不伤其手也。

【憨山注】:此承上章天道无言,而赏罚不遗,以明治天下者当敬天保民,不可有心尚杀以伤慈也。治天下者,不知天道,动尚刑威,是以死惧民也。老子因而欺之曰,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耶?以愚民无知,但为养生口体之故,或因利而行劫夺,或贪欲而嗜酒色,明知曰蹈死亡,而安心为之,是不畏死也。如此者众,岂得人人而尽杀之耶?若民果有畏死之心,但凡有为奇诡之行者,吾执一人而杀之,则足以禁天下之暴矣。如此,谁又敢为不法耶?民既不畏死,杀之无益,适足以伤慈耳。夫天之生民,必有以养之。而人不知天,不安命,横肆贪欲以养生,甚至不顾利害,而无忌惮以作恶,是乃不畏天威。天道昭昭,必将有以杀之矣。是居常自有司杀者杀,无庸有心以杀之也。所谓天生天杀,道之理也。今夫人主,操生杀之权,乃代天之威以保民者。若民恶贯盈,天必杀之。人主代天以行杀,故云代司杀者杀,如代大匠斫也。且天鉴昭明,毫发不爽。其于杀也,运无心以合度,挥神斤以巧裁。不疾不徐,故如大匠之斫,运斤成风而不伤锋犯手。至若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手矣,何也?夫有心之杀,乃嗜杀也。嗜杀伤慈,且天之司杀,实为好生。然天好生,而人好杀,是不畏天而悖之,反取其殃,此所以为自伤其手也。孟子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此语深得老子之余意,故轲力排杨墨而不及老庄,良有以焉。至哉!仁人之言也。

第七十五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帛书】人之饥也,以其取食税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惟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憨山注】:此释上章民不畏死之所以,教治天下者当以淡泊无欲为本也。凡厥有生,以食为命。故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是则上下同一命根也。然在上之食,必取税下民。一夫之耕,不足以养父母妻子。若取之有制,犹可免于饥寒;若取之太多,则夺民之食以自奉,使民不免于死亡。凡贼盗起于饥寒也,民既饥矣,求生不得,而必至于奸盗诈伪,无不敢为之者。虽有大威,亦不畏之矣。是则民之为盗,由上有以驱之也。既驱民以致盗,然后用智术法以治之。故法令兹彰,盗贼多有,此民所以愈难治。虽有斧銊之诛,民将轻死而犯之矣。由是推之,民之轻死,良由在上求生之厚以致之,非别故也。厚,重也。此句影前当有一上字,方尽其妙。然重于求生,以但知生之可贵,而以养生为事,不知有生之主。苟知养生之主,则自不见有身之可爱,有生之可贵。欲自消而心自静,天下治矣。所谓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故曰“夫惟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贤,犹胜也。此中妙处,难尽形容。当熟读庄子《养生主》《马蹄》《胠箧》诸篇,便是注解。又当通前四章反复参玩,方见老子吃紧处。

【串讲】

本讲是传统本《老子》的第七十二章、第七十三章、第七十四章、第七十五章。第七十二章的要点是“两无”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知爱”即“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第七十三章的要点是“两勇于”即“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四善于”即“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第七十四章的要点是“不畏”即“若民不畏死,不能以死惧之;若民习惯畏死,吾得执而杀之”、“毋伤”“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第七十五章的要点是“三因”即“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贵生”即“无以生为贤于贵生”。

第七十二章主要叙述“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的观点,阐述掌权者应该怎样对待“衣食父母”老百姓。第七十三章主要叙述无所不在的天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中心是“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第七十四章继续叙述“勇于敢则杀”的主题,提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观点。老子提醒,如果老百姓“不畏死”,掌权者就应该自省自纠,弃恶从善,不能“以死惧之”,更不能“代司杀者杀”,否则“希有不伤其手矣”。第七十五章主要阐述“民之饥”“民之难治”“民之轻死”的根源都在于掌权者,其结论是老百姓才是掌权者的“衣食父母”。“不敢论”中心是老百姓是掌权者的“衣食父母”,对老百姓应该“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尊人道“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尊天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因为“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二章的意思是:当老百姓不再畏惧掌权者威压的时候,掌权者的大难就要临头了——不要逼迫老百姓不得安居,不要阻塞老百姓谋求生路;只有让老百姓不产生怨恨,老百姓才会拥护掌权者。因此圣人有自知之明而不自我张扬,有自爱之心也不自以为是,所以掌权者应该舍弃自我张扬和自以为是,而秉持自知之明和自爱之心。

第七十三章的意思是:勇敢而冒险的就可能死,勇敢而谨慎的就可能活——这两种“勇”,或因谨慎得利,或因冒险遭祸。天道的爱恶,谁知其中缘故?因而圣人也感到疑难。天道是这样的:不争强好胜而战无不胜,不滔滔不绝而应对自如;不振臂疾呼而蜂拥而至,悠然自得而多谋善断。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第七十四章的意思是:既然老百姓不畏惧死亡,怎么能用死亡来吓唬老百姓呢?假如让老百姓习惯于畏惧死亡,对为非作歹而罪大恶极的,“我”就可以把这种人抓来杀掉,谁还敢为非作歹呢?应该设立专门的机构去负责处置犯罪。如果其他人代替有关机构去处置犯罪,这就如同常人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伐木头。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头的常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指头的。

第七十五章的意思是:老百姓之所以遭受饥荒,是因为当权者的苛捐杂税太多,所以老百姓才陷于饥饿之中;老百姓之所以难于管理,是由于当权者政令繁苛,所以老百姓才难于统治。老百姓之所以敢于轻生冒死,就是因为当权者追求奢侈的欲望太过分,所以老百姓不得不轻生冒死。不过分追求欲望的当权者,比过分追求欲望的当权者更加难能可贵。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