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2日星期六
首页/道德经/《第三十四讲·均衡论: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道德经感悟分享

《第三十四讲·均衡论: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道德经感悟分享

第三十四讲·均衡论: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简注】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共——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帛书】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生之徒也。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梗。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憨山注...

第三十四讲·均衡论: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简注】

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共——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帛书】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生之徒也。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梗。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

【憨山注】:伤世人之难化,欲在上者当先自化,而后可以化民也。结句乃本意,上文皆借喻以明之耳。经曰,此土众生,其性刚强,难调难化。故老子专以虚心、为不敢为立教之本。全篇上下,专尚柔弱而斥刚强。故此云,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乃借人物草木为喻。是以兵喻戒惧,木喻心虚。言兵若临事而惧,不敢轻敌,故能全师以自胜。是以全生为上,而多死为下也。木之枝条,以冲气为和,故欣欣向荣,而生意自见。是以虚心柔弱在上。若成拱把,则粗干坚强者在下矣。以此足知戒惧虚心、柔弱翕受者,方可处于民上也。若夫坚强自用,敢于好为,则终无有生意矣。此语大可畏哉。

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

【帛书】天下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而又以奉于天者?此有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憨山注】:此言天道之妙,以明圣人法天以制用也。弓之为物,本弣高而有余,弰下而不足,乃弛而不用也。及张而用之,则抑高举下,损弣有余之力,以补弰之不足。上下均停,然后巧于中的。否则,由基、逢蒙无所施其巧矣。天之道亦犹是也。以其但施而不受,皆损一气之有余,以补万物之不足,均调适可,故各遂其生。人道但受而不施,故人主以天下奉一己,皆损百姓之不足,以补一人之有余,裒寡益多,故民不堪其命。谁能损有余以奉天下哉?唯有道者,达性分之至足,一身之外皆余物也。故尧、舜有天下而不与,即以所养而养民,乃能以有余奉不足也。是以圣人与道为一,与天为徒。故法天制用,虽为而不恃其能,虽成而不居其功,此损之至也。损之至,故天下乐推而不厌。虽不欲见贤,不可得也。其不欲见贤耶一句,谓我心本不欲见贤,而人自以我为贤矣。此益也,由损而至。故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此之谓也。

【串讲】

本讲包括传统本《老子》的第七十六章、第七十七章。第七十六章的要点是“柔弱和坚强”即“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处下和处上”即“兵强则灭,木强则共;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第七十七章的要点是“损有余”即“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损有余而补不足”、“损不足”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两不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第七十六章从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观察得出了“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人生和社会法则。第七十七章以“天道”的“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为喻,得出“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之道”,批判“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人之道”,老子的目的在于渴望“圣人政治”出现。“均衡论”是中心就是“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以“天道证人道”!

第七十六章的意思是:一个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僵硬了;草木生长着的时候是柔软而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了。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存的一类。因此穷兵黩武必遭灭顶之灾,树干粗壮了必为枝叶所荫庇——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

第七十七章的意思是:上天之道,就像张弓射箭。弦拉高了就压低一点,弦拉低了就举高一点;弦拉得太紧了就放松一点,弦拉得不足了就拉紧一点。上天之道,减少多余的而补给不足的;可人间之道却不是这样,减少不足的而来补给有余的。谁能够减少有余的而补给不足的呢?只有得道的圣人!这是因为只有圣人才能有所作为而不据为己有,能够大有作为而不居功自傲——这是圣人不愿意炫耀自己的贤能啊。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