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2日星期六
首页/道德经/《第三十五讲·守弱论:弱能胜强,常与善人》道德经感悟分享

《第三十五讲·守弱论:弱能胜强,常与善人》道德经感悟分享

第三十五讲·守弱论:弱能胜强,常与善人【简注】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帛书】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圣人之言曰:受邦之诟,是谓社...

第三十五讲·守弱论:弱能胜强,常与善人

【简注】

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帛书】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圣人之言曰:受邦之诟,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憨山注】:此结通篇柔弱之意,欲人知而能行也。无以易之,易,轻易也,即《左传》训师无易敌之易。谓师之柔弱,则敌人有以料而易之以取胜。至若水之柔弱,则人莫能料。莫能料,故无以易之,而卒莫能以取胜。此所以攻坚强者莫之能先。莫能先,谓无有过于此也。世人皆以柔弱为不足取,率轻易之。故天下皆知之而莫能行,以柔弱为垢辱不美之称故也。祥,犹嘉美也。是以凡称人君,则曰乾刚能断有为,遂以为明君。若夫无为,则国人皆以柔弱为耻辱而不美矣。故圣人云:果能以柔弱处上,恬澹无为,能受一国之耻垢者,则为社稷真主;能受一国不美之名者,则为天下明王矣。如尧之垂拱无为,则野老讴曰,帝力何有于我哉?此受国之垢也。然柔弱无为,乃合道之正言,但世俗以为反耳。

第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帛书】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右契,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憨山注】:此言圣人无心之恩,但施而不责报,此为当时计利者发也。然恩生于怨,怨生于恩。当时诸侯两相构怨,霸者主盟而为和之。大怨既和,而必责报。报之不至,而怨亦随之,是有余怨也。庄子云,贼莫大于德有心,故曰“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无心之德,但施而不责报,故如贷之执左契,虽有而若无也。契,贷物之符券也,合同剖之,而有左右。贷者执右,物主执左,所以责其报也。有德司契,但与而不取,徒存虚契。无德司彻,不计彼之有无,必征其余,如赋彻耳。彻,周之赋法。谓时至必取于民,而无一毫假借之意。然上责报而下计利,将谓与而不取,为失利也。殊不知失于人,而得于天。故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且施而不取,我既善矣。人不与而天必与之,所谓“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岂常人所易知哉?

【串讲】

本讲为传统本《老子》的第七十八章、第七十九章。第七十八章的要点是“柔弱”即“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莫之能胜,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莫不知,莫能行”、“隐忍”即“受国之垢,社稷主;受国不祥,天下王”、“正言若反”。第七十九章的要点是“和大怨”即“和大怨,必有余怨;圣人执左契,不责于人”,“与善人”即“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第七十八章以弱水为喻,按照“由此及彼思维模式”推出“为天下王”的方法,并特别指出“正言若反”的基本观点,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第七十九章从生活中的怨恨按照“由此及彼思维模式”推出“仁心待人”必得“天助”——“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守弱论”的核心是“弱能胜强,柔能胜刚”,这是因为“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第七十八章的意思是:普天之下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能够超越水。因此,攻坚克强没有什么可以替代水。弱小超越强大,柔软超越坚硬,普天之下无人不知,可没人能完满地执行。因此圣人这样说:“敢于承担诸侯国的屈辱,就能成为诸侯国的君主;敢于承担天下的祸灾,能够成为天下的君王。”——这本来是正直之言,可世人不理解,以为在说反话:“正言若反,反言若正。”

第七十九章的意思是: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遗留残余的怨恨,怎样算是妥善的办法呢?因此圣人虽然保存着借据,但并不以借据强迫别人还债。“有德之君”就像保存借据的圣人那样宽容,“无德之君”就像课税的人那样苛刻。大道不偏不倚,永远帮助行善的人。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