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2日星期六
首页/道德经/《第十八讲·反本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德经感悟分享

《第十八讲·反本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德经感悟分享

第十八讲·反本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简注】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帛书】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憨山注】:此承上章以明道为天地万物之本也。反者,道之体也,谓道体虚无至静,为群动之主。世人只知动之为动,不知动处即静。易云: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以其群动之动,皆自虚无至静而发,不...

第十八讲·反本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简注】

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帛书】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憨山注】:此承上章以明道为天地万物之本也。反者,道之体也,谓道体虚无至静,为群动之主。世人只知动之为动,不知动处即静。易云: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以其群动之动,皆自虚无至静而发,不动而动,故云“反者道之动也”。然道体至虚,柔弱无用,而为天下有用之本。世人只知有用之用,不知无用之用为大用也,故云“弱者道之用”。是故世人只知天下之物生于有,而不知有生于无也。苟知有生于无,则自然不事于物,而能体道凝神矣。岂易得哉?按:【憨山注】所谓“反者,道之体也”的说法跟中华文化传统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情况类似,这就是“体”太多,乃至几乎到处是“体”。只有“道”即常道是“体”,其余的都是“用”,这是天人国学的基本观点之一。

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之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帛书】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明道如昧,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憨山注】:此言道出常情,而非下愚小智之所能知,必欲上根利智可能入也。谓上根之人,志与道合,一有所闻,便身体而力行之,如颜子闻者未尝不知,知之未尝不行。故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若夫中人之资,则且信且疑,或日月至焉。故曰“若存若亡”。至若下根之士,即有所闻,了不相蒙,而且以为怪,故大笑之矣。以道出常情,非愚所测,此辈不笑,不足以为道。以其道与常情,每相反而已矣。何以知之?故古之《建言》者有云,明道若昧。此下十二句,皆古之立言者之辞,老子引之以明相反之意。谓小人用智,恃知以为能;圣人光而不耀,以有智而不用,故“明道若昧”。小人矜夸竞躁;圣人以谦自守,以卑自牧,故“进道若退”。世人崖嶷自高;圣人心与道合,同尘混俗,和而不同,故“夷道若类”。世人局量扁浅,一毫不容;圣人心包天地,德无不容,如海纳百川,故“上德若谷”。小人内藏瑕疵,而外矫饰以为洁;圣人纯素贞白,一尘不染,而能纳污含垢,示同庸人:故“大白若辱”。小人一德不忘,必恃自多而责报于人;圣人德被群生,而不以为功,故“广德若不足”。小人一善之长,必炫弄自售,欲求知于人;圣人潜行密用,凡有所施于人者,惟恐人之知己也,如泰伯三让,民无德而称,故“建德若偷”。小人随时上下,见利而趋,望势而变;圣人之心,贞介如玉,而不可夺,而能与世浮沉,变化无穷,无可不可,故“质贞如渝”:渝,变也。世人圭角自立,一定而不化;圣人心如太虚,无适不可:故“大方无隅”,隅,犹定向也。世人小智自用,以图速效;圣人深畜厚养,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迫不得已而后应,乘运而出,必为天下之利具,故“大器晚成”。所以然者,譬夫大音之希声,大象之无形,殊非常情之所易见易闻。宜乎,下士闻而大笑之也。以其世之所尚者,名也,然道隐于无名,又岂常情所易知耶?所以圣人之广大难测者,以其有大道也。夫惟道也,万物皆往资焉而不匮,曲成万物而不遗,故曰“善贷且成”。圣人如此:所以世人皆以大似不肖,而轻笑之;然不笑,不足以为道也。按:【憨山注】从人的基本素质的角度谈论上士、中士、下士对待“道”的态度,很有启发性。

【串讲】

本讲是传统本《老子》的第四十章、第四十一章。第四十章的要点是“道之用”即“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生于无”即“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一章的要点是“三士”即“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之不足以为道”、“七德”即“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四大”即“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即“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第四十章提出了“道”的运化规律(周而复始而无为)和运用智慧(以柔克刚),河上公给本章取名“去用”,“去”意味着“反”不仅象征走向“反面”,也是归返“本源”;“用”意味着“弱者道之用”,“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第四十一章继续阐述第四十章阐述“道”的运化规律和运用智慧——“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河上公给第四十一章取名“同异”,强调“常道”的“同一性”跟“非常道”的“差异性”之间反正相成的关系。“反本论”的基本内容是“循名求道”,核心就是只有“道”才能能够“善贷且成”(善始善终)!

第四十章的意思是:对立统一而循环往复是“道”的运化规律;守弱持柔而以弱胜强是“道”的运用智慧。天下万物产生于有形有质的天地,有形有质的天地产生于无形无质的大道。

第四十一章的意思是:上士听了“道”理,马上就会身体力行;中士听了“道”理,半信半疑而犹犹豫豫;下士听了“道”理,一脸不屑而哈哈大笑——如果下士不这样嘲笑就不足以证明“道”何以为“道”。因此《建言》这本古书这样说:光明之“道”好似很暗昧;前进之“道”好似在后退;平坦之“道”好似太崎岖。崇高之“德”好似深谷,就像大白似乎有污;广大之“德”好像不足,刚健之“德”好似怠惰,质朴之“德”似乎混浊;最方正的东西反而似乎没有棱角;最大的声响反而似乎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似乎没有形象。大道幽隐而无法称名——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而善终。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