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讲·和合论:负阴而抱阳,无有入无间》道德经感悟分享
第十九讲·和合论:负阴而抱阳,无有入无间
【简注】
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帛书】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而王公以自称也。物或益之而损,或损之而益。故人之所教,我亦议而教人: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憨山注】:此承前言道体冲虚,而为天地万物之本,戒人当以道为怀,以谦自处也。谓道本无名,强名之一,故曰道生一。然天地人物,皆从此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则万物莫不负阴而抱阳也。所以得遂其生、不致夭折者,以物各含一冲虚之体也。和气积中,英华昭著,秀实生成,皆道力也,故云冲气以为和,是则物物皆以冲虚为本也。且冲虚柔弱,与物不类,似乎无用,人皆恶之而不取,殊不知无用之用为大用也。即如世人之所恶者,唯孤寡不毂,以为不美。而王公返以此为称者,岂不以柔弱为天下之利器耶?且孤寡不毂,皆自损之辞也。然而侯王不自损,则天下不归。故尧舜有天下而不与,至今称之,泽流无穷,此自损而人益之,故曰或损之而益。若夫桀纣以天下奉一己,暴戾恣睢,但知有己,而不知有人。故虽有天下,而天下叛之,此自益者而人损之,故曰或益之而损。以人人皆具此道,但日用不知,须待教而后能。且人之所教者,我亦未尝不教之也。惟人不善教人,只知增益知见,使之矫矜恃气,好为强梁。殊不知强梁者,不得其死。我唯教人以日损其欲,谦虚自守,以全冲和之德。是故吾将以为教父。而风天下以谦虚之德也。教父,犹木铎意。按:【憨山注】:“和气积中,英华昭著,秀实生成,皆道力也,故云冲气以为和,是则物物皆以冲虚为本也。”其中所说“道力”是“冲气以为和”的观点值得注意,参看“天人国学”有关“道力论”的内容。
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帛书】天下之至柔,驰骋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憨山注】:此承上言无为之益,以明不言之教也。然天下之至坚,非至柔不足以驰骋之,如水之穿山透地,浸润金石是已。若以有入有,即相触而有间;若以空入有,则细无不入;如虚空偏入一切有形,即纤尘芒芴,无所不入,以其虚也。若知虚无之有用,足知无为之有益矣。前云人不善教人者,以其有言也。有言则有迹,有迹则恃智,恃智则自多,自多者则矜能而好为,凡好为者必易败。此盖有言之教、有为之无益也。如此,则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矣。
【串讲】
本讲是传统本《老子》的第四十二章、第四十三章。第四十二章的要点是“生化”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阴阳”即“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损益”即“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第四十三章的要点是“至柔”即“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希及”即“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四十二章是《老子》第八十一章的一半,类似《圣经》开篇的《创世记》。《佛经》说,无明震动,忽有山河大地,天地万物,皆是大道所生。第四十二章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叙述的就是“宇宙生成”的基本逻辑思考和“阴”“阳”二气通过“和”而“三”(内因、外因和本因)的“生万物”过程。河上公给本章取名“道化”,意思就是“道化生万物”。第四十三章继续论述“道生万物”的重要原则,如“善始善终”“至柔”“无有”“无为”等。河上公给本章取名“偏用”,意味着“道”作用重点在“至柔”“无有”“无为”等。“和合论”的基本内容是阴阳平衡,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象征调和,和顺,和谐,中华文化传统文化被称为“和合文化”,其基本根源就在“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第四十二章的意思是:道(无极)生化出“一”(太极),“一”生化出“二”(阴阳),“二”生化出“三”(和合),“三”生化出“万物”。万物背怀阴而面抱阳,“阴气”“阳气”激荡而生化“和合”。人类最厌恶的唯有“孤”“寡”“不毂”,可王公却用这些来作为“自称”。因为这样,事物或因减损反而被增加,或因增加反而被减损。众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强暴的人,不得好死,“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开始。
第四十三章的意思是:天下最柔弱的东西(水),能够腾越穿行在最坚硬的东西之中;无形的力量能够进入没有间隙的地方——“我”凭借这些发现了“无为”的巨大益处。“不言”的教诲,“无为”的奇妙,天下当权者很少有人能够明白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