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讲·大用论:不自为大,能成其大》道德经感悟分享
第十六讲·大用论:不自为大,能成其大
【简注】
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生而不辞,功成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帛书】道泛泛呵,其可左右也。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衣养万物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憨山注】:此言道大无方,圣人心与道合,故功大无外,以实前侯王能守之效也。氾者,虚而无著之意。以道大无方,体虚而无系著,故其应用无所不至,故曰“其可左右”。以体虚无物,故生物而不辞。以本无我,但任物自生,故生物功成而不名己有。以与物同体,故虽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其体所以真常者,以其至淡无味,无可欲也。由无可欲,故不足视,似可名于小。若夫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则可名为大矣。然小大因物以名之,道岂然耶?是以圣人忘形释智,图于至细,志与道合,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若夫侯王专务于大,岂能成其大哉?言外之教,亦深切矣。
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出口,淡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帛书】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
【憨山注】:此明前章未尽之意也。无象,谓之大象;大象无形,而能入众形,有形者无不归。圣人执无我以御天下,故天下莫不往,以其与物同体也。万物恃之以生,故无往而不利,故云往而不害。然忘于物者,物亦忘之,故物各得其所而无不安。物物相忘而无竞,故无不平;暖然如春,故无不泰。此所谓万物宾而天地合,人民和,故圣人终不为大,而能成其大也。前云道之所以常者,以其淡然无味,无可欲也。若夫乐之于耳,饵之于口,皆有味而可欲者。若张之于途,虽过客亦止之。然虽暂止,而不能久留,以其用之有尽,盖不常也。若夫道之出口,则淡乎无味,不若饵之可欲。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不若乐之可欲。此可名于小,然而其体真常,故用之不可既。既,尽也。故可名为大,此大象之譬,以譬人君苟能执大象以御天下,恬淡无为。虽无声色以悦天下之耳目,无货利以悦天下之心志,而天下归往乐推而不厌。此所谓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也。如此用之,岂有尽耶?
第三十六章·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胜刚,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示人。
【帛书】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去之,必故与之。将欲夺之,必故予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憨山注】:此言物势之自然,而人不能察,教人当以柔弱自处也。天下之物,势极则反:譬夫日之将昃,必盛赫;月之将缺,必极盈;灯之将灭,必炽明——斯皆物势之自然也。故固张者,翕之象也;固强者,弱之萌也;固兴者,废之机也;固与者,夺之兆也。天时人事,物理自然,第人所遇而不测识,故曰微明——斯盖柔弱胜刚强之义耳:譬夫渊为鱼之利处,但可潜形而不可脱,脱则块然无能为。柔弱为国之利器,人主但可恭默自处,不可揭示于人:示人则致敌而招侮,将反见其不利也,夫是之谓微明。世之观此章,皆谓老子用机智,大非本指,盖老子所以“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是已,殆非机智之端也。
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王侯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自定。
【帛书】道恒无为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地将自定。
【憨山注】:此教人君乘流救弊之意也。以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故侯王但能守之者,而万物不期化而自化矣。此言守道之效,神速如此。然理极则弊生,且而物之始化也皆无欲,化久而信衰情凿,其流必至于欲心复作。当其欲作,是在人君善救其弊者,必将镇之以无名之朴,而后物欲之源可塞也。若施之以有名,则不济耳。然无名之朴,虽能窒欲,若执此而不化,又将为动源矣。譬夫以药治病,病去而药不忘,则执药成病。故云无名之朴,亦将不欲。此亦不欲,则可专以静而制群动,无敢作者,故云:天下将自正——自正者,谓不待正而自正矣。镇,犹压也,如石压草,非不生也,盖以无名之朴镇压之而已。若欲朴之心,亦是欲机未绝,是须以静制之,其机自息。机息则心定,而天下自正矣。故虽无名之朴,可用而不可执,况有名乎?
【串讲】
本讲是传统本《老子》的第三十四章、第三十五章、第三十六章、第三十七章。第三十四章的要点是“三行”即“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生而不辞,功成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成大”即“终不自为大,能成其大”。第三十五章的要点是“执大象”即“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无味”即“道出口,淡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第三十六章的要点是“微明”即“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柔胜”即“柔胜刚,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示人”。第三十七章的要点是“自化”即“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王侯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自定”即“化而欲作,镇之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自定”。
第三十四章集中叙述“道”的“大”与“小”等特征,旨在说明“道”“不自为大”而“能成其大”的“大用”功能,河上公给这一章取名“任成”,意味着只要“尊道贵德”,就能“大用大效”“小用小效”“无用不效”。第三十五章叙述“道”的“大用”——“执大象,天下往”的功能,河上公给这一章取名“仁德”,其理由就是因为“往而不害,安平泰”。第三十六章举例说明“道”的“大用”在于“柔胜刚,弱胜强”,河上公给这一章取名“微明”。第三十七章继续阐述“道”的“大用”在于“无为”而“无不为”,河上公给这一章取名“为政”,意味着“为政”是“无谋”而“大谋”、“大谋”则“无不谋”。“大用论”的重点是“道”的“大用”在于“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阳谋”(仁德)“阴谋”(微明)和“无谋”(为政)构成了“道经”部分总结——“不自为大,能成其大”,“阳谋”“阴谋”,乃至“无谋”而“无不谋”。
第三十四章的意思是:大道广为流行,周遍无所不到:万物依赖“道”生长,而“道”不辞辛劳,万物功成而“道”不沽名钓誉;“道”养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可称其为“小”;万物归附“道”,而“道”不自为主宰,可称其为“大”。正因为“道”始终不自以为强大,所以才能成就并完成其至大。
第三十五章的意思是:掌握着“道”的大象,逐渐推广往天下,往天下而不会出现祸害,大家因此和平而安泰;就像用音乐和美食来欢迎驻足的客人。用言语来表述出来的“大道”,似乎平淡而无味儿;因为“大道”眼睛看不见,“大道”耳朵听不见,可“大道”功效却用不尽。
第三十六章的意思是:渴望闭合它,必先扩张它;渴望削弱它,必先强大它;渴望废除它,必先兴旺它;想要占有它,必先给予它——这就叫“微明”。柔胜过刚,弱胜过强;鱼儿不可脱离深水池,国家的政教刑法不可轻易用来吓唬人民。
第三十七章的意思是:“道”恒久“无为”而“无所不为”,王侯如果能尊“道”而为政,万物必将自我化育而发展。如果自我化育而产生贪欲,“我”就用天地之始的“朴”来加以控制。天地之始的“朴”,贪欲全无;万事无欲,天下自然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