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6日星期三
首页/道德经/《第十五讲·顺道论:知止不殆,死而不妄》道德经感悟分享

《第十五讲·顺道论:知止不殆,死而不妄》道德经感悟分享

第十五讲·顺道论:知止不殆,死而不妄【简注】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将知止,知止不殆。譬道之与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帛书】道恒无名,曰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

第十五讲·顺道论:知止不殆,死而不妄

【简注】

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将知止,知止不殆。譬道之与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

【帛书】道恒无名,曰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川谷之与江海也。

【憨山注】:此承上章不以兵强天下,因言人主当守道无为,则万物宾而四海服,天地合而人民和,自然利济无穷也。常者,终古不变之义。凡有名者,必迁变。道之所以不变者,以其无名也,故曰道常无名。朴,乃无名之譬:木之未制成器者,谓之朴。若制而成器,则有名矣。小,犹眇小,谓不足视也。且如合抱之材,智者所不顾;若取径寸以为冠,则愚者亦尊焉。是以名为大,而以无名为小。甚言世人贵名,概以朴为不足视,故以道曰朴、曰小也。然道虽朴小,而为天地万物之本。即愚夫愚妇,而亦知所尊。故曰天下不敢臣。但侯王不能守耳。藉使侯王若能守,则万物自然宾服矣,奚假兵力哉?然兵者凶器,未必宾服一国。且上干和气,必有凶年。若以道服之,不但万物来宾,抑且和气致祥,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兵来未必尽和民人,若以道宥之,则民莫之令而自然均调,各遂其生。无名之朴,利济如此,惜乎侯王不能守之善用耳。若散朴为器,始制则有名矣。始,犹方才也。谓朴本无名,方才制作,则有名生焉。且从无名而有名。既有名,而名又有名,将不知其所止矣。庄子所谓从有适有,巧历不能得,故曰名亦既有,而殉名者愈流愈下,逐末忘本,不知其返矣。故老子戒之曰,夫名者,不可驰骛而不返。亦将知止而自足,苟不知止足,则危殆而不安,知止所以不殆也。由是而知道在天下,为万物之宗,流润无穷,犹川谷之于江海也。然江海所以流润于川谷,川谷无不归宗于江海。以譬道散于万物,万物莫不宾服于大道。此自然之势也。意明侯王若能守,其效神速于此。

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妄者寿。

【帛书】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忘者,寿也。

【憨山注】:此因上言侯王当守道无为,故此教以守之之要也。知人者,谓能察贤愚,辨是非,司黜陟,明赏罚,指瑕摘疵,皆谓之智。但明于责人者,必昧于责己。然虽明于知人为智,不若自知者明也。老子谓孔子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者也;博辩宏大而危其身者,好发人之恶也。去子之恭骄与智能,则近之矣。谓是故也,庄子云:所谓见见者,非谓见彼也,自见而已矣;所谓闻闻者,非谓闻彼也,自闻而已矣。能自见自闻,是所谓自知者明也。世之力足以胜人者,虽云有力,但强梁者必遇其敌,不若自胜者强。然欲之伐性,殆非敌国可比也。力能克而自胜之,可谓真强。如传所云,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者,所谓自强不息者也。凡贪得无厌者,必心不足。苟不知足:虽尊为天子,必务厚敛以殃民;虽贵为侯王,必务强兵而富国。即纵适其欲,亦将忧而不足,故虽富不富。苟自知足,则鹪鹩偃鼠,藜藿不糁,抑将乐而有余,此知足者富也。强志,好过于人者,未为有志。惟强行于道德者,为有志也。所者,如北辰居其所之所。又故有之义,盖言其性也。孟子曰,性者故而已矣。世人贪欲劳形,冀立久长之业。殊不知戕生伤性,旋踵而灭亡,谁能久哉?惟抱道凝神,而复于性真者,德光终古,泽流无穷,此所谓不失其所者久也。世人嗜味养生,以希寿考,殊不知厚味腐肠,气惫速死,谁见其寿哉?惟养性复真,形化而性常存,入于不死不生,此所谓死而不亡者寿也。老子意谓道大无垠,人欲守之,莫知其向往。苟能知斯数者,去彼取此,可以入道矣。侯王知此,果能自知自胜,知足强行。适足以全性复真,将与天地终穷。不止宾万物,调人民而已。又岂肯以蜗角相争,以至戕生伤性者哉?

【串讲】

本讲是传统本《老子》的第三十二章、第三十三章。第三十二章的要点是“三原则”即“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将知止,知止不殆”。第三十三章的要点是“八行为”即“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妄者寿”。

第三十二章集中讨论第一章有关“道”的内容和名称,旨在说明“无名”之道“天人相合”,“有名”之道“知止不殆”,以“三原则”即“守朴、自宾、知止”为基本内容。河上公给本章取名“圣德”,意味着凡事都必须在“道”的范围内行事,必须“适度”。第三十三章继续阐述“适度”的观点,以“八行为”作为判断的标准,河上公给本章取名“辩德”,意味着经过认真分辨以达到“无为”而“上德”的境界。“顺道论”的核心是“知止不殆”“死而不妄”,“遵道循名”“审时度势”。

第三十二章的意思是:“道”从本质本不可能有恒久单一的名称:“朴”只是其中之一,“朴”虽然很小且不可见,可天下谁也不能够臣服。侯王如果能够依照“道”治理天下,天下万物就会自然归从。天地阴阳协调,就会普降甘露,人类不用命令就自然而均匀。名称的建立是人类主体意识(管理)的开始,名称既然已经确定,官长就必须按照职责制约自己,知道制约就不会出现危险——就像“大道”与天下的关系一样,就像河川与江海的关系一样:天下自然归于“大道”,河川自然归于江海。

第三十三章的意思是:能洞察他人的只能叫智慧,能明察自己的才算得上聪明;能战胜他人优势的只能叫能力,能克制自己弱点的才算得上刚强;知道满足的就能富有,不懈为道的就有志向;不失根本的就可长盛不衰,身死而“道”存的才是真正的长寿。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