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1日星期五
首页/道德经/《第十一讲·诚信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道德经感悟分享

《第十一讲·诚信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道德经感悟分享

第十一讲·诚信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简注】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有不信,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帛书】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之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也。【憨山注】:此言:上古无知无识,故不言而信;其次有知...

第十一讲·诚信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简注】

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有不信,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帛书】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之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也。

【憨山注】:此言:上古无知无识,故不言而信;其次有知有识,故欺伪日生。老子因见世道日衰,想复太古之治也。大上下知有之者,谓上古洪荒之世,其民浑然无伪,与道为一,全不知有。既而混沌日凿,与道为二,故知有之;是时虽知有,犹未离道,故知而不亲。其世再下,民去道渐疏,始有亲之之意;是时虽知道之可亲,但亲于道,而人欲未流,尚无是非毁誉之事。其世再下,而人欲横流,盗贼之行日生,故有桀跖之非毁,尧舜之是誉;是时虽誉,犹且自信而不畏。其世再下,而人欲固蔽,去道益远,而人皆畏道之难亲:故孔子十五而志于学,至七十而方从心;即颜子好学,不过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可见为道之难,而人多畏难而苟安也,是时虽畏,犹知道之不敢轻侮。其世再下,则人皆畔道而行,但以功名利禄为重,全然不信有此道矣。老子言及至此,乃叹之曰:此无他,盖由在上者自信此道不足,故在下者不信之耳。然民既已不信矣,而在上者就当身体力行无为之道,以启民信。清净自正,杜民盗贼之心,可也。不能如此,见民奸盗日作,犹且多彰法令,禁民为非,而责之以道德仁义为重,愈责愈不信矣,岂不谬哉?故曰“悠兮其贵言”。此上乃历言世道愈流愈下,此下乃想复太古无为之治,曰,斯皆有为之害也。安得太古无为之治?不言而信,无为而成:使其百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人人功成事遂,而皆曰我自然耶。盖老氏之学,以内圣外王为主,故其言多责为君人者不能清静自正、启民盗贼之心,苟能体而行之,真可复太古之治。

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帛书】故大道废焉有仁义,智慧出焉有大伪,六亲不和焉有孝慈,邦家昏乱焉有贞臣。

【憨山注】:此承上章言世道愈流愈下,以释其次亲之誉之之意也。大道无心爱物,而物物各得其所;仁义则有心爱物,即有亲疏区别之分:故曰“大道废,有仁义”。智慧,谓圣人治天下之智巧,即礼乐权衡斗斛法令之事。然上古不识不知,而民自朴素,及乎中古,民情日凿,而治天下者,乃以智巧设法以治之,殊不知智巧一出,而民则因法作奸,故曰“智慧出,有大伪”。上古虽无孝慈之名,而父子之情自足,及乎衰世之道,为父不慈者众,故立慈以规天下之父;为子不孝者众,以立孝以教天下之子:是则孝慈之名,因六亲不和而后有也。盖忠臣以谏人主得名:上古之世,君道无为而天下自治,臣道未尝不忠,而亦未尝以忠立名;及乎衰世,人君荒淫无度,虽有为而不足以治天下,故臣有杀身谏诤,不足以尽其忠者:是则忠臣之名,因国家昏乱而有也。此老子因见世道衰微、思复太古之治,殆非愤世励俗之谈也。

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帛书】绝智弃利,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嘱: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憨山注】:此承前章而言智不可用,亦不足以治天下也。然中古圣人,将谓百姓不利,乃为斗斛权衡符玺仁义之事,将利于民,此所谓圣人之智巧矣。殊不知民情日凿,因法作奸,就以斗斛权衡符玺仁义之事,窃以为乱。方今若求复古之治,须是一切尽去,端拱无为,而天下自治矣。且圣智本欲利民,今既窃以为乱,反为民害;弃而不用,使民各安其居,乐其业,则享百倍之利矣。且仁义本为不孝不慈者劝,今既窃之以为乱,苟若弃之,则民有天性自然之孝慈可复矣。此即庄子所谓“虎狼,仁也”,意谓虎狼亦有天性之孝慈,不待教而后能,况其人为物之灵乎?且智巧本为安天下,今既窃为盗贼之资,苟若弃之,则盗贼无有矣。然圣智仁义智巧之事,皆非朴素,乃所以文饰天下也。今皆去之,似乎于文则不定,于朴素则有余。因世人不知朴素浑全之道,故逐逐于外物,故多思多欲。今既去华取实,故令世人心志,有所系属于朴素之道。若人人果能见素抱朴,则自然少思寡欲矣。若知老子此中道理,只以庄子《马蹄》、《胠箧》作注解,自是超足。按:【憨山注】很明确地阐述了《老子》何以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的基本观点,对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第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其未央!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怕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已,而我独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帛书】绝学无忧。唯与呵,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恍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享太牢,若春登台;我独泊焉,其未兆若婴儿之未咳。儽儽呵,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蠢蠢呵!俗人昭昭,我独若昏呵;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呵。惚呵,其若海;恍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鄙。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憨山注】:此承前二章言圣智之为害,不但不可用,且亦不可学也。然世俗无智之人,要学智巧仁义之事。既学于己,将行其志,则劳神焦思,汲汲功利,尽力于智巧之间,故曰:巧者劳而智者忧。无知者又何所求?是则有学则有忧,绝学则无忧矣。然圣人虽绝学,非是无智,但智包天地而不用。顺物忘怀,澹然无欲,故无忧。世人无智而好用,逐物忘道,汨汨于欲,故多忧耳。斯则忧与无忧,端在用智不用智之间而已。相去不远,譬夫唯之与阿,皆应人之声也,相去能几何哉?以唯敬而阿慢。忧与无忧,皆应物之心也,而圣凡相隔,善恶相反,果何如哉?此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也。老子言及至此,恐世俗将谓绝学,便是瞢然无知,故晓之曰,然虽圣人绝学,不是瞢然无知,其实未尝不学也。但世俗以增长知见,日益智巧,驰骋物欲以为学。圣人以泯绝知见,忘情去智,远物离欲以为学耳。且夫声色货利,皆伤生害道之物,世人应当可畏者,我则不可不畏惧而远之。故曰“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苟不知畏,汨没于此,荒淫无度,其害非细,故曰“荒兮其未央”哉。由是观之,世人以增益知见为学,。圣人以损情绝欲为学,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耳。众人忘道逐物,故汨汨于物欲之间:酷嗜无厌,熙熙然如享太牢之味,以为至美;方且荣观不休,如登春台之望,以为至乐。老子谓我独离物向道,泊于物欲未萌之前,不识不知,超然无欲。故曰“我独泊兮其未兆,若婴儿之未孩”。婴儿,乃无心识爱恶之譬。孩,犹骸骨之骸,未骸,所谓骨弱筋柔,乃至柔之譬。众人见物可欲,故其心执着而不舍。老子谓我心无欲,了无系累,泛然应物,虚心游世,若不系之舟,故曰“乘乘兮若无所归”,乘乘,犹泛泛也。众人智巧多方,贪得无厌,故曰“有余”。我独忘形去智,故曰“若遗”,遗,犹忘失也。然我无知无我,岂真愚人之心也哉?但只浑浑沌沌,不与物辨,如此而已。故俗人昭昭,而我独昏昏,昭昭,谓智巧现于外也。俗人察察,而我独闷闷,察察,即俗谓分星擘两,丝毫不饶人之意。昏昏闷闷,皆无知貌。我心如此,澹然虚明,若海之空阔不可涯量。飕然无著,若长风之御太虚。众人皆自恃聪明知见,各有所以,以,犹自恃也。我独无知无欲,顽而且鄙,亦似庸常之人而已。然我所以独异于人者,但贵求食于母耳。凡能生物者,谓之母;所生者,谓之子。且此母字,不可作有名万物之母的母字,此指虚无大道,能生天地万物,是以道为母,而物为子。食,乃嗜好之意。众人背道逐物,如弃母求食于子。圣人忘物体道,故独求食于母,此正绝学之学。圣人如此,所以忧患不能入也。前章绝圣弃智,乃无用之用。此章绝学无忧,乃无学之学。后章孔德之容一章,乃无形名之形名耳。

【串讲】

本讲是传统本《老子》的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第二十章。第十七章的要点是“太上”即“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贵信”即“信不足,有不信,悠兮其贵言”。第十八章的要点的“道衰图”即“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第十九章的要点是“三绝”即“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三策”即“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第二十章是要点是“微殊”即“唯之与阿,善之与恶;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其未央”、“愚人”即“众人熙熙,我独怕兮其未兆;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已,而我独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第十七章把历史上的当权者分为四类,以“不知”作为“当权者”的最高境界——特别突出“信”在“治国安民”中的巨大作用。河上公给本章取名“淳风”,意味着以“信”来“淳化风气”。第十八章列举“大道废”等四种现象及其引发的后果,谷上公给本章取名“俗薄”,意味着“大道废”而“世风日下”,这是因为“诚信”缺失所致。第十九章提出拯救世风日下的“三绝”“三策”,谷上公给本章取名“还淳”,意味着“回归”大道在于恢复“诚信”。第二十章从善恶差异的微小入手,阐述恢复大道的急迫性和重要性,继续为以“诚信”为基础的为学、为道呐喊奔走!河上公给本章取名“异俗”,意味着必须改变第十八章的“俗薄”。“诚信论”的基点是提高“信”的地位,“以信为德”,以“信”为基,“信”是“功德和事业”的牝母,“信”是“为学和为道”的关键!“诚信论”最基本的策略就是“三绝”“三策”。

第十七章的意思是:最好的当权者,老百姓并不知道他们的存在;其次的当权者,老百姓亲近并称赞他们;再次的当权者,老百姓畏惧他们;更次的当权者,老百姓轻蔑他们。当权者如果诚信不足,老百姓就不会信任他们,悠闭自在,好的当权者重信用。事情大获成功,老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啊”。

第十八章的意思是:因为大道被人废弃,所以大力提倡仁义;因为巧智得到重视,所以伪诈四处流行;因为家庭出现纠纷,所以积极表彰孝慈;因为国家陷于混乱,所以渴望出现忠臣。

第十九章的意思是:杜绝所谓圣明言教人为之痕而抛弃凡夫智诈之用,巧伪不行则百姓获百倍之利;杜绝兼爱之仁而抛弃非攻之义,百姓归根复命则大孝大慈;杜绝偏能之利而抛弃巧夺之益,盗贼因而遁形:仅仅绝弃所谓圣智、仁义、巧利三者,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有为法则显然不够,所以还必须使百姓的观念归属正道——归根朴实而回归本性,减少杂念而杜绝贪欲,杜绝浮学而无忧无虑。

第二十章的意思是:“应诺”之与“阿谀”的声音,语气相距有多远?美好之与丑恶的情貌,本质相差有多少?凡众人所畏惧的,个人也不能不畏惧。世道慌乱啊没有尽头啊。众人熙熙攘攘,如同出席太牢盛宴,如同春天登台观景;而“我”则心无旁骛而淡泊宁静,如同婴儿般混混沌沌,好似疲倦闲散啊,就像浪人无家可归。众人都官高财足而志满意得,而“我”无欲无为而若有所失。我只有一颗愚人的心啊,混混沌沌。众人居功自傲,唯我迷迷糊糊;众人斤斤计较,唯我朴厚宽宏。荡荡啊,像大海那样波涛汹涌;飘飘啊,像飓风那样无边无际。众人都那样精明而灵巧恣意妄为,唯独我鄙俗愚昧而无所作为。我独与众人卓而不同,这是因为我找到了大道的根本。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