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体道论:无有玄同,众妙之门》道德经感悟分享
第一讲·体道论:无有玄同,众妙之门
【简注】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帛书】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憨山注】:此章总言“道”之“体”“用”及入道工夫也。老氏之学,尽在于此。其五千余言所敷演者,唯演此一章而已。所言“道”,乃“真常之道”。“可道之道”,犹言也。意谓“真常之道”,本“无相无名”,不可言说。凡可言者,则非真常之道矣,故非“常道”。且“道本无名”,今既“强名曰道”,是则凡可名者,皆假名耳,故非“常名”。此二句(黎荔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言道之体也。然无相无名之道,其体至虚,天地皆从此中变化而出,故为天地之始。斯则“无相无名”之道体,全成“有相有名”之天地,而万物尽从天地阴阳造化而生成。此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为“万物之母”。此二句(黎荔注: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言道之用也。此下二句(黎荔注:故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乃入道之工夫。常,犹寻常也;欲,犹要也。老子谓:我寻常日用安心于无,要以观其道之妙处;我寻常日用安心于有,要以观其道之徼处。徼,犹边际也。意谓全虚无之道体,既全成了有名之万物。是则物物皆道之全体所在,正谓一物一太极。是则只在日用目前,事事物物上,就要见道之实际,所遇无往而非道之所在。故庄子曰,道在稊稗,道在屎尿。如此深观,才见道之妙处。此二观字最要紧(黎荔注:欲观其妙、欲观其徼)。此两者同已下,乃释疑显妙。老子因上说观“无”观“有”,恐学人把“有”、“无”二字看作两边,故释之曰,此两者同。意谓我观“无”,不是单单观“无”,以观虚无体中,而含有造化生物之妙;我观“有”,不是单单观“有”,以观万物象上,而全是虚无妙道之理。是则“有”“无”并观,同是一体,故曰,此两者同。恐人又疑两者既同,如何又立“有”“无”之名,故释之曰,出而异名。意谓虚无道体,既生出有形天地万物。而有不能生有,必因无以生有。无不自无,因有以显无。此乃有无相生,故二名不一,故曰,出而异名。至此恐人又疑既是有无对待,则不成一体,如何谓之妙道,故释之曰:“同谓之玄。”斯则天地同根,万物一体。深观至此,岂不妙哉?老子又恐学人工夫到此,不能涤除玄览,故又遣之曰:“玄之又玄。”意谓虽是有无同观,若不忘心忘迹,虽妙不妙。殊不知大道体中,不但绝有无之名,抑且离玄妙之迹,故曰:“玄之又玄。”工夫到此,忘怀泯物,无往而不妙,故曰:“众妙之门。”斯乃造道之极也。似此一段工夫,岂可以区区文字者也之乎而尽之哉?此愚所谓须是静工纯熟,方见此中之妙耳。按:【憨山注】是憨山分析的点评《老子》的尺子,分析很深入、理解很细致,读者不妨先好好地研读几遍。
【串讲】
本讲是《老子》的第一章,是有关《老子》全书的纲领性的阐述,是阅读《老子》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是打开《老子》宝藏的锁钥。在本讲中,老子提出了“两道”即常道、非常道、四名即常名、非常名,无名、有名、两常即常无、常有,二玄即“玄之又玄”、一门即“众妙之门”等一系列基本观念,并对这些基本观念的作用和特点加以解释。学习和研究《老子》,必须首先弄清楚这些基本观念及其作用和特点,才能左右逢源,一通百通,否则必然捉襟见肘,难以理解《老子》本来的意思,更不用说利用《老子》拓宽思路、修身养性、治国安民了!因为“道为体”“德为用”,所以河上公给本章取名“体道”,意思是体悟“大道”的玄机,洞察“大道”的范围,体验“大道”的功用。“体道论”的重点在于“两道”“四名”“两常”“二玄”“一门”。对照【帛书】认真阅读,可以加深对《老子》的理解,此后仿此。
第一章的意思是:“道”可以说出来的,是“非常道”;“名”可以用说出来的,是“非常名”。“无名”(常道),象征混沌未开之前的宇宙状态;而“有名”(非常道)则象征宇宙产生万物之后的状态。因此通过“常无”,能够领悟“常道”之“无”的玄妙所在;通过“常有”,能够观察“非常道”之“有”的神奇端倪。“常无”和“常有”两者都同出于“道”而名称各异即有无,而两者合二为一可以称之为“玄”;“玄”而又“玄”,这是打开“道”全部奥妙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