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六章》原文与中心思想解读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注:君:甲骨文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如何万乘之主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解语】
重作为轻的根基,是事物存在的稳定性规律所决定的;
静作为躁的根本,是事物本质内涵的和谐有序性所决定的。
因此,就好像遵循这样规律的人,在行路时注意力会始终不离装载行李、卧息其中的车。虽然有纷繁盛大的景观,却随遇而安,宁闲于内,超乎于外,不受其扰。
智者圣人就是像这样处虚内敛,安守身心整体之根本,自然而然地应对事物。虽然外在事物异彩纷呈,却不会执著于感官心意而外逐欲求,只是平常视之,无为处之;虽然面对赞誉诋毁,却能泰然自若,恬淡超脱。
奈何万乘之主——社会地位至尊显赫的人,因执著于主观愿望和感官欲求,致使其思想言行违背自身生命运化法则的要求,违背自然及社会的发展规律,而扰乱社会的安定、百姓的祥和。
人如果像这样本末倒置,不去内敛涵养其生命力,而是贪著于感官享受,思想言行向外驰求而透支生命能量,那么也就失去了身心整体的和谐性——生命存在的根基。人如果不能处虚无为,就会为物所牵、为事所缚,使统率生命活动之神失去清明安和而纷乱躁动;就会因逞力妄为,而破坏人与自然及社会的整体和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