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十五章》原文与中心思想解读
【原文】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有为,是以难治。人之轻死,以其生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解语】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因此国家以农耕为本业,顺应自然农耕生产,是可以满足国民温饱的。
而人民之所以还要面临饥饿的问题,那是因为管理者征食税过多、过重,不得不以维系生存的口粮相抵苛捐杂税,这样就产生了即使粮产丰裕却仍然难以糊口的现象,更何况灾荒减产的时节呢?
人民的本性原是质朴的,之所以形成机巧伪诈难以管治的现象,是因为管理者不能清净无为地从人心性之根本来顺化,而是固守于人为规范的伦理道德准则和政令规章等;如此强行约制民众的思想言行,人们就会以贪赏避罚的观念来进行分别,这样奸伪机谋、兴祸作乱之风也就兴起了。因此社会就无法保持和谐有序安定的发展状态。
人原本没有生与死的概念分别,而是顺应生命的运化自然地生长消亡的。之所以出现速亡早已的现象,不能够顺天寿而终,是因为产生了好得恶失、贪生畏死的观念,并因此妄想通过有为造作的方式达到长生不死或逃罚避祸的目的。像这样不知全身立命的根本在于内敛涵虚、现素抱朴以合于生命自然运化的法则,达成身心和谐的整体性;不知合于事物的发展规律以达成人与自然及社会共存共荣的生生循环,那么其思想言行越是向外逐求,生命力就越会快速耗损,于事物的应对中也就越会割裂其平衡发展的相互关系,因而动之死地。
只有自爱而不自贵,虽惜生但却不执于生,虽知死但却不畏于死,这样的人才能不被生与死的观念所障碍,守虚寂而涵养生命力,呈现自然而然的生命活动状态;常保中和,行于无为,而不以己力强施来扰乱与万事万物共同运化的自然关系,展现合道顺德的安乐常足之天性。
人不因畏死而妄为则无死地,像这样清净无为而合于自然运化,才是善于养生安命、全性达真的根本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