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二章》原文与中心思想解读
【原文】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王侯若能守,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将知止。知止不殆。譬道在天下,犹川谷与江海。
【解语】
道虚寂明灵、无涯无始而又永恒常存,无法描述而又没有象状。其自然的质朴之性,虽然微不可察,隐而不显,但是宇宙间一切存在的衍生与发展都以其为根本,并始终符合于道而没有一点背离。
人如果能够合于实相之虚寂境界,并依此境界全然地自觉自性,慎终如始地展现质朴无为的思想言行,那么万事万物就会顺随其生命活动和身心行为的运化而自然达成和谐的结果。
道兼容遍透于宇宙间的一切存在。就像天地自然交通,阴阳相合,水气化而升又凝聚而降,形成甘霖雨露来滋养万物,不需人力有为使令,而自然无别地均匀遍布。
道衍生万事万物,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其“生长化收藏”生生循环的运化法度自然遍透于其中。事物运化发展的规律已现,人的思想言行就一定要遵循于这样的规律,做到适可而止,合度而为。
只有不过度施为,而是合性守常,于当下适可而止,人才能呈现整体和谐的生命活动状态,合于道的生生不息之性。
可以这样比喻:道之于自然和社会的一切存在而言,就好像众流交汇于江海一样。万物无不衍生合化于道,复归于道;道于万物容而不别,纳而不有,出而不减,聚而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