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1日星期五
首页/道德经/道德经《第三十九章》原文与中心思想解读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原文与中心思想解读

【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毂,此其以贱为本耶非?故致数车无车,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解语】无始之始的虚无之道,蕴冲虚之机而化生“一”。为...

【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毂,此其以贱为本耶非?故致数车无车,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解语】

无始之始的虚无之道,蕴冲虚之机而化生“一”。为道的体用之整体性——“一”所兼容遍透的宇宙自然存在。

天合于道的虚寂之整体性,就自然呈现清明之性状,湛然无滞、循行有常而好生不宰;

地合于道的虚寂之整体性,就自然呈现安宁静和之性态,阔然无方,厚载无弃。

神之造化合于道的虚寂之整体性,就自然呈现明灵合化之性——动静相推、阴阳互易,其灵应莫测,无所不至而无所不能;

谷之幽渊合于道的虚寂之整体性,就自然呈现容涵之性,虚玄窈冥,蕴藏无尽。

万物合于道的虚寂之整体性,就自然顺天而生,安地而成,应神而化,和谷而藏,就像这样随生长化收藏之性而生生运化不息。

人的身心神行合于道的虚寂之整体性,就自然体合天地,质朴无为。机应万变而不过,与天地同化;渊涵无别而不择,与万物共生。因此达成人与自然及社会整体运化的和谐性。

天如果脱离道之整体性而失去湛然清纯、周环自运之常,那么恐怕就会在混乱无序的运动中四分五裂;

地如果脱离道之整体性而失去安泰宁静,那么恐怕就会在躁动中坍塌崩毁。

神如果脱离道之整体性而失去明灵应化之性,那么恐怕就会在倒行逆施中停滞消散;

谷如果脱离道之整体性而失去敛藏涵容之性,那么恐怕就会因此匮尽穷竭。

万物如果脱离道之整体性而违背自然运化规律,这样阻断生生循环之性,那么恐怕就会因此衰败绝灭;

人的身心神行如果脱离道之整体性而破坏自身与自然及社会各种关系的和谐,那么恐怕就会因此遭受无明的坎坷和愚昧的挫折。

至虚善下,自然无为,不恃不宰,宇宙一切存在才能在整体运化中呈现各自不同的属性特征而共同平衡有序地发展。

因此,尊贵是以卑贱为根本的,卑则能够无欲无争,隐敛不露,曲己全事;高显是以低涵为基础的,低则能够无择无弃,兼容并蓄,蕴藉涵养。

正是因为这样的缘故,智者圣人以“孤寡不毂”自居——如同无亲长可依恃的处境,其处虚涵敛、无执无滞之性即为“孤”,独立不改则展现出自然的身心整体存在;

如同失伴而独遗,其抱元守一、反观内求、清思少欲即为“寡”,像这样自足常足、形神兼养而自然达成心行合一的整体生命活动状态;

如同乏人趋附,其涵隐谦低、不矜高显耀即为“不毂”,像这样清净无为而展现出人与自然及社会混然整体的和谐关系。

这难道不正是处虚安柔、外现无为——以贱为本,而呈现人与天地为一、与万物共生的整体性吗?

所以无论是达到拥有数以千乘万乘之显赫地位、威望和财富,还是处于无车之平凡地位而寂寂无名,圣人既不会因有所得而像玉显现出晶莹鲜亮一样,自居自恃,骄侈显耀;也不会因无所得而像石头显现出黯然顽昧一样,妄自菲薄,浑于流俗。

圣人不择不执,则无得无失;不离不染,则无净无垢;不欲不争,则无荣无辱。其澹然若虚又自洽自足,光而不耀,隐而不晦。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