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6日星期三
首页/道德经/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与中心思想解读

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与中心思想解读

【原文】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注:公:甲骨文,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注:殁(mò):篆文本为“没”,俗改“氵”为“歹”,从歹(伤残),从...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注:公:甲骨文,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注:殁(mò):篆文本为“没”,俗改“氵”为“歹”,从歹(伤残),从,mò,会“手入水下有所取”意,引申泛指沉没)。《广雅·释诂》:“终也。”本义为死亡。)身不殆(注:殆(dài):篆文,从歺,台声。《说文》:“危也。”本义为危险,引申为败、坏,困乏、疲惫。)。

【解语】

达于涵和至净而现根本虚无之性,安处清明至寂而现全然静定境界,这样人才能呈现出自然的生命活动之运化状态,并同万物的生灭消长相和合——与天地同根,与万物并生;我通过这样的生命活动实践来照察、践证宇宙自然的循环往复不止、生生运化不息之规律。

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林林总总、纷呈错杂,虽然各自体现出不同的存在特征,而在运化发展的过程中,却都符合自身生命的根本——本然属性与本质内涵。

像这样归于其存在的根本,则自然会呈现虚敛涵藏之性状以涵养生命力;能现处虚涵养之性,才是自然促进生命不断循环生长勃发的根源之所在。这样消长循环的和谐运化生命活动的内容和过程,才符合恒于不断运动、变化、发展而周环无端的自然运化法则。

人只有掌握并遵循道所展现的循环往复不止、生生运化不息的规律,其根本智慧的展现才会自然地符合于事物存在与发展的根本真理;如果不能洞明这样的自然运化之理,则会违背其发展规律而肆意妄为,因此就破坏了自身生命活动的整体性以及与事物间各种关系的和谐有序性,自取灾祸。

如果人掌握并遵循了这样的自然真常之规律,则能够展现出兼容遍透于万事万物的智慧虚寂之性;

像这样虚怀广涵,才能做到对事物无分无别、平等一如。

像这样平等同观,才能在事物的应对中,呈现出灵映无碍的智慧境界,展现出利益万物而用无竭尽的整体和谐性;

以这样的智慧去应化,达成与事物的共存共荣关系,就会自然地合于天地、无为无功而自现生生不息的运化之德。

以这样自然无为的境界来展现自身生命活动以及与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关系,则必合于道,自然而然,无为无不为。

如果人现自然本真而合道,则会呈现出无始无终的永恒长存之性。

因此,纵使人的生命存在会自然消亡,而人的智慧实相与道之绝对真理同一,不增不减,无生无灭。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