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十五章》原文与中心思想解读
【原文】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解语】
智者圣人内怀真性、蕴德至厚,就好比纯真朴素的婴儿。
毒虫不会咬刺,凶猛的野兽不会以利爪捕夺,凶猛的鸟不会以爪翼攻击。这是因其性合天地至真,无思无虑,因此于万物没有利害得失之念,而呈现生命本然的存在状态。
虽骨弱髓满,筋脉柔软,但屈指空握却牢固得难以分展;不知阴阳交合,而生殖器自然勃起。这是因其无欲,所以气自真纯,精足力强,生命力勃发旺盛。
虽早晚放声号哭无休,但嗓音却不会嘶哑。这是因其心念不动、情志不乱而自然发生的,所以心虚气柔,神宁气和,呈现生命和合运化的整体状态。
因此智者圣人就好像婴儿一样,处柔弱而合虚寂,少思寡欲则现精盛、气足、神清的生命状态,其淳朴之性自然展现出与天地为一、与万物同根的整体运化;其思想言行能够顺应事物自然的发展规律无为而行,则呈现和谐有序、灵应无碍的德之妙用,这是朴之性所呈现的分别应化智。
如果人因厚生妄作而不知内敛涵养来蓄补生命能量,因过分纵欲、竞逐无度而耗损生命力;这样必然违背生命的自然运化法则,显现出精力渐衰的危亡凶兆。
如果人的意识活动随着感官功能向外驰求,致使情志浮摇,心意纷乱,因此神失静定,气躁难安;像这样背离处虚守柔之根本法则,扰乱心神而随意纵气,则无法保持中和之性,必因逞强妄为而导致伤命害物的结果。
如果人妄想以心役气、以力役物,像这样欲盛持盈,就会因过度消耗生命力而打破自身与生存环境的平衡,盛壮之极则必然衰颓。这些都是违背道自然无为之性的。
人若背道而行,必将断绝生生之性而加速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