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1日星期五
首页/道德经/道德经《第一章》原文与中心思想解读

道德经《第一章》原文与中心思想解读

【原文】道(注:“道”者,其一是言说、描述;其二是道路,即能够通达之路径;其三是对人自身、社会和自然进行学习、认识、实践的方式方法之途径;其四是宇宙之初——无始之始,是宇宙自然之所以产生、存在的根本。“道可道非常道”中三个“道”,皆涵盖了这四层涵义。 “名”者,其一是宇宙万事万物的自然属性;其二是名称、称谓等;其三是对“道”的语言文字描述;其四是人的社会属性...

【原文】

道(注:“道”者,其一是言说、描述;其二是道路,即能够通达之路径;其三是对人自身、社会和自然进行学习、认识、实践的方式方法之途径;其四是宇宙之初——无始之始,是宇宙自然之所以产生、存在的根本。“道可道非常道”中三个“道”,皆涵盖了这四层涵义。 “名”者,其一是宇宙万事万物的自然属性;其二是名称、称谓等;其三是对“道”的语言文字描述;其四是人的社会属性,即人格、尊严、名誉等;其五是“道”之用——“德”。 “无”即空性,空性即道之体,道体即为宇宙之始(道生一)。“无”的性状即净寂态,强为之名道,即无始之始。 “有”即是道之用。“道用”之名为德。道生一,即一以后的万事万物皆为“德”,包括我们人所能够认识的,还有未被认识的一切存在,即一切的“有”和“有名”。所以,万事万物是道之用——“德”的自然呈现。由“始”所生即是“母”,母即阴阳五行规律,其孕化万事万物。 道:金文道;名(注:名:甲骨文名天地始(注:始:由“台”字意分化而成。“台”甲骨文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语】

道能够借助于语言文字来描述,可是语言文字的本身不是道。如果道可以被描述,那么就不符合道之永恒而不可思议的无内无外、无始无终之特征。道是即动即静的寂态。

道为无始之始的存在,其不增不减、不断不常之性是可以通过智慧传承的教育文化来学习和践证的,并能因此洞彻明透宇宙自然产生和存在的根本内涵;但这样的途径却不是道之绝对真理的本身,而只是践证道的条件和方式方法。如果把这种途径当作是道,那么就不符合道之恒常不变、无边无际的体性。

“道可道非常道”是讲道之体性的。

宇宙间的万事万物皆由道而生,其存在都有各自的属性特征。人所能够认识的万事万物及其各自属性特征的存在,都可以形成各自的名称或称谓。但是其名称和称谓都是依人意识活动所产生的观念去认识和定义的,并不是事物存在的本身。如果事物存在的本身可以通过认知而形成固有的概念、观念和观点,那么就不符合自然存在的道之用——德的本质内涵,德即阴阳规律的辩证性。

人的社会属性——个体的社会性意识形态,即人的思维模式及其对事物参照衡量的标准体系,包括人格、尊严、名誉、地位等,皆是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和行为活动准则的产物。而且个体意识形态的集合形成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状态,并随社会的运动发展而改变。

因道而生万事万物的自然运化发展规律即是名,但此名不是人们固有僵化的思维模式所参照得出的形式与现象。德之名即道之用,如果仅凭人的意识活动所形成的概念、观念和观点来作为认知事物的标准或行为活动准则,形成这样对“名”的认识,那就不符合德之恒于不断运动、变化、发展——循环往复、生生不息规律的自然之性。

“名可名非常名”是讲道之用性的。

无始之始的净寂是宇宙存在之根本,强为之名曰道——无。

由“始”所生的孕化万事万物的阴阳五行规律是道之用——德的自然呈现,强为之名曰——有。

道的永恒净寂之体可以感而遂通。通过践证冲虚之机所展现出来的无内无外、不增不减、不断不常的特性,而呈现道与万事万物的兼容之“妙”。

道之用——德,即永恒的宇宙运化发展规律,可以通过践行来呈现阴阳规律运化的辩证性——恒于运动、变化、发展的循环往复的自然之性,以此明通万事万物衍生演化的内容和过程。

道与德、道体与德用、道之无与德之有,皆同出而异名,二者为混然的整体,都出于无始之始净寂冲虚之机,且与万事万物呈兼容。道与德,体与用,无与有,都只是勉为其难的两种不同的描述而已。

道生万物,万物复归于道,道遍透于万物;即无生有,有归于无,无有混融如一。无与有呈现互生、互化、互分、互合、互融、互离、互根的运化状态,是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

像这种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运化内容,与深不可测、妙不可言的运化过程,难以穷其究竟。

道体德用,净寂之性所蕴涵的冲虚之机,是与万事万物呈兼容之“妙”的根本,即无与有是浑然的整体;其自然呈现的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之性,是有与无相互运化之本源,是万事万物得以产生、发展、复归之“妙”的根本。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