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刻苦 快乐学习》道德经理解
反对刻苦 快乐学习
学习《道德经》的理由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对在座各位同仁会有大利,对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会有大利。
上一周讲《论语》的时候,开篇我就说,如果我们在学习中不能学到利益,不能学到快乐,我们学它干什么?!我是一个坚决反对刻苦学习的人!“刻”着“苦”去学习,不是越学越苦吗?错误的教学方法导致一些学子说“老子毕业以后,再也不学习了!”大家听没听过这样的情况?毕业的时候,有学生考完试,把书本一下子扔出窗外,恨死它了!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不被现在的国人所推崇?有些家长,即使家里经济条件不够,借钱也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入美国、英国或者其他“先进之邦”的学校,你能怪他们瞧不起自己的教育?我们自己的教育管理者和我们的教育从业人员,也就是被称呼为老师的人,是否反省过自己有没有那个德行?有没有能力把孩子教好?是为了自己赚钱还是为国家造就人才?先不说有没有那个智慧,就说有没有那个德行让我们的家长去相信你,说,“我把我唯一的孩子交给你,我一辈子放心”,有吗?恐怕是没有!恐怕是有很大程度上的缺欠!
尽管我们一直在改革教育,可是始终改不到根上。对教育的批评就太多了!我们应该从自我做起,就是负责任地从自我做起,骂社会很容易,骂教育也很容易,关键是:我作为一个家长,我能不能做一个合格的家长;我作为一个被人称呼为“老师”的人,我能不能在这个称呼之下,做一个合格的老师。就是因为我在我的老师的课堂上,反思到了自己以前的错误,所以我现在才有脸面出来讲。为什么?把你的错误,把你做错的东西,告诉各位同仁,“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如果大家早一天知道正确的道理,就可能更多地避免“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的无奈和悔恨。我们不能再这样下去,我们要从老子《道德经》提供的思路升华回去,我们要从“礼”恢复到“义”,从“义”恢复到“仁”,从“仁”恢复到“德”,从“德”恢复到“道”,这就是道、德、仁、义、礼,这“五者一体”的涵容递进的关系,那就会“人道尽,天道返”,就能做一个好人。你就不要去求道了,堂堂正正地做人,就是得道者。这是李勤伯先生九十岁时候讲的一句话。就是如果你光明磊落地做人,堂堂正正地做事,你就是得道者。这句话可以在诸家经典当中得到印证。
不要以为我们今天讲《道德经》,好像跟儒家没关系、跟医学没关系、跟伦理没关系、跟经济没关系,那就理解错了,那不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混为一体的圆觉文化。老子“道德仁义礼”相互涵容的观点,可以用儒家的经典来解释。大家有没有熟悉《中庸》的?《中庸》第一段读懂了,天道就懂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请问《中庸》的作者,孔子的孙子,这位子思先生是道家的吗?为什么开口就谈“道”?这一段最后一句话:“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我们每个人都在道中,不用去找。回家孝敬父母是道,在单位尽职尽责、尊重领导就是道,爱护自己的下属,做他的“君、亲、师”也是道!头头是道啊!认识不到的话,得不着那个大利。所以,这个利怎么得?就在自己的本位得,就在自己的当下得。不要以为今天上午听一场讲座,下决心说“哎呀,我回家去用功,我回家去争取得道去、修道去”,错了!在当下就有德,就有道。如果说当场学习的时候没认识到,非得要回去的时候重新用功,那你是自己把自己排除在道之外啊!分成了两个了!现在流行一个词,说你怎么那么“二”啊!千万不要“二”(犯傻的意思),如果你在自己修为的时候“不二”,就是入了不二道门,也叫不二法门,也可以说入了“普门”,你得到的是“一”的成就。
什么是“一”?我们往后讲《道德经》,大家会对这个“一”有深刻的了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么万物当中,包括官位、财富、家庭和谐、父母健康、子孙兴旺,甚至包括年终发奖金等,万物嘛,怎么得来的?那就追回去啊!就像我们刚才提到的,从“礼”恢复到“义”,恢复到“仁”,恢复到“德”,恢复到“道”,把老子“道德仁义礼”这个顺序倒过来实践,就“入道”了。现在我们都是万物当中的一物嘛,万物从哪来的?从“三”来的。“三”从哪来的?从“二”来的。所以“二”也不是不好(笑),那“二”从哪来的?“二”从“一”来的。“一”又从哪来的?“一”从道来的嘛,“道生一”嘛。那还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道”又从哪来的?老子说了,“道法自然”!什么是“自然”?就是你自然本来的样子!找哪去了?绕了一圈回来了!什么叫“圆觉”?刚才讲的这个就是!也是我们学习《道德经》的方法之一,“以经解经”,体会快乐学习的益处。上面我们讲的,是为什么要学《道德经》,关键是对自己要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