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相不居 儒道同源》道德经理解
名相不居 儒道同源
有一个理念,我也反反复复地跟大家强调,那个真意不要放过,体会到之后,自己会迅速地转化。今天讲的这第二章,概念全都是对立的,就是名相上对立的概念。刚才给大家念的第二章,它这是名相。第一章提到“名可名,非常名”,跟大家解释过了,就是如果它有一个“常名”的话,我们不需要再取名字,好像一开始就有,它还能再取上名字,它就是没有“常名”了。我看到有一位老师解释,就说上厕所这件事情吧,就有好多名相不同的称呼,比如“解手”,“上一号”,“出恭”,对不对?那衣服,也有不同的称呼。上一次我举着这个《礼记》那本书,跟大家讲,就是乡里面学校叫什么,家里面的学校叫什么,国家的学校叫什么,事物的名称都是会变化的。就包括我们现在的这个职位名称也是不一样的,你听完这场讲座之前,有人管你叫科长,可能听完之后,没过多久的一段时间,人家叫你处长了;前面可能还是叫行长,后面变成总行的行长了。就是说事物它有一个变化,名称不是永远固定的,所以不要被名相所迷惑。包括我们一再强调的儒释道,也不是一个固定的、永远不变的那么一个体系,不是僵化的,如果这个没有搞清楚,那么第一章头一句就没明白:“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为什么说我们讲这个《道德经》可以跟其他的学说贯通起来,我再跟大家重复一遍,因为有一些比如青年商会的同仁,今天是头一次来。讲到《道德经》,很自然地就说这是道家学说,这没有异议,但是我说讲儒家经典的时候,跟道家是相通的,有些人就会不赞同这样的观点,所以有必要解释一下。那我举例子说明:我们先从学派上来说说这件事情,从孔老夫子开始,孔老夫子被尊为儒家创始人,尊为儒家的祖师。孔老夫子传心法的时候(大家可以去翻《论语》查证)对曾子说了这样一句话:“吾道一以贯之。”他怎么没说“吾儒一以贯之”?而是“吾道一以贯之”?大家熟悉这句话吗?“吾道一以贯之”,什么叫“贯通”?他的“道”是什么?孔子的“道”是什么我们先不谈,然后曾子写了《大学》,被列为四书之首,《大学》开篇叫“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是孔子的徒弟,传承孔门心法的弟子,给我们写了儒家《大学》的老师。《大学》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读书人必须念的一本书,是阐述儒家的心法的著作,可是它第一章谈“道”。我们的一位老师说,《大学》第一章读明白了,人道就懂了。《大学》谈的是什么?道。那曾子,他比孔子小几十岁,孔子老年的时候,他才入孔门,就等于说他老人家教了一位很年轻的弟子做传承,其他的那些弟子,各有各的本事,有当政治家的,有当大经济学家的,有当大商人的,有没有律师我不太清楚啊那个时候(笑),也有一些军人,反正是门下“七十二贤人,弟子三千”,各种各样人才都有,核心是这个“道”的传承。曾子教育了孔子的孙子子思,子思写了《中庸》。《中庸》第一篇是谈天道的,也就是《中庸》第一段,如果读懂了,对于什么是天道也就清楚了。
中央党校的任登第老先生在大连参加论坛的时候,问过我这件事情,就是《中庸》第一段什么意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育的“教”,三句话是定义式的,《中庸》开篇就来一句“天命之谓性”,指明“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人真正顺从天命就是回归纯净无染的自性,就是与天道相合。孔老夫子五十岁什么境界?“知天命”对不对?那根据“天命之谓性”这一句,老夫子五十岁的时候就知道什么了?知“性”!那什么是知“性”?就是明白心性。刚才我们谈了,你心性上干净你绝对健康!为什么这个经典有作用?对身体有作用,对事业有作用?要仔细去体会。因为经典是纯净了或者接近纯净了的心性流露出来的自性智慧。
那什么叫“率性”?说这个人很“率真”,很“率性”,好像解释起来很困难。其实不用那么麻烦,就直接体会!无非就是说这人不作假,很自然,很天真。不是骂他幼稚,是很“天真”。看《黄帝内经》,第一篇就是《上古天真论》,自然的真实,自然的真诚叫“天真”,自然的合道叫“天真”。这个事情一旦做到了,那你将来也会像南怀瑾先生望到的那个让人一看就醉了的那种人,仙风道骨的相貌,可能会越来越柔和,越来越慈祥。它和我们一开始所说的那个“美”是不一样的,越来越庄严,越来越端正,反正就是让人会莫名其妙地觉得这个人亲切,就会莫名其妙地对你好,这是修真了。后面我们看《道德经》会有一章,其中一个说法叫“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这是我们之所以强调第一个阅读经典的方法“体会”的一个原因,如果你不把这些经典的真意修到自己身上的话,那是假的。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意味着如果你自己没有做到,你谈的是别人的。如果我没有最近这几年的体会,那讲的这个东西,也都是老子他老人家的,而且很可能把他老人家就讲成这个老人家了(指面前的雕塑,意思是把圣贤本义给曲解了)。我们要恢复那个本真,这叫“得道”。不要被这句话吓到,孔子得没得道?他谈他传道了,告诉曾子“吾道一以贯之”;那曾子怎么告诉的这个子思,我们不知道,但子思的心得报告、书面文字写出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就是你要天真,你要自然。什么叫自然?率性而为,为合道。见到父母怎么样?孝顺恭敬呀,父母是我们的天,我们身体的来源,那是根,不孝父母就自断其根!所以要孝。那遇到同事呢?也要笑,不是孝顺的孝,是笑脸相迎的笑。率性嘛,同事同事,一同做善事的人叫同事,一同做恶事的人叫同伙(众笑)!我们叫同修、同学、同志、同仁、同胞、同道,要区分开。你看跟谁同?“同于道者,合于道;同于德者,合于德。”要跟有道人相处,叫“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恶者好不到哪里去。这就是道!选择一条道,能不能得到这条道,很简单,自己做,光明磊落做事,堂堂正正做人,本身就跟“道”已经“合”上了,就不必再找了。这就是,当下就是,所以我们今天当下这就是。
为什么说当下就是?因为虽然还没做,但是道理已经清楚了。今天就开始“率性”,“率性之谓道”。然后你说我一开始不太明白,继续修嘛,同学就是同修嘛。同修修什么?同道嘛,修道;同志嘛,立志。立什么志?让我们国家富强起来!让我们的身体健康起来!让天地清明、世界和平!同志意味着“同气相应”,这我们才能走到一块,力往一处使。
《孙子兵法》上有一句话叫“上下同欲者胜”,正气起来这个国家才有兴旺发达的可能。所以,我们跟谁同道要选择清楚。率性合道,对一个小孩子来说,要对他尽到长辈的责任,叫率性合道。你面对谁,都应该有一个应该做的角色,五伦关系当中所应该表演的角色。我们人生就是一场表演,表演得好不好,就看自己了。
我们现在所讲的是论证我们为什么叫“贯通”地讲解,为什么谈儒家的思想我们会说跟道家相关,谈道家跟“儒”也不分开。这是讲了三代圣人了吧?不叫圣人也叫贤人吧?孔子、曾子、子思,那后面出来个“亚圣”,传承孔门的学说,子思教了孟子。孟子,他的妈妈那叫“圣母”,为了抚育孩子,让他成人,“孟母三迁”,就是选择一个好的环境。那孟子成没成就?成就了。他老人家最著名的一篇文章选入课本,上学的都学过吧?其中说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者多助”这句话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天人本一”的道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道理。广义相对论的结论就是意味着:当所有有形的物质突然消失的时候,时空也消失。因为时空本身就是物质的存在形式。请大家记住这句话,我们人本身也是物质,也在时空当中,当你心念转化的时候,我们的时空就转化,你会面临着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物、不同的机会。所以当你觉得最近好像障碍重重的时候,不要抱怨,没关系,可能天加福来了。为什么?报掉之后,忍受之后,明白之后,障碍它就化了,它就消了。用流水一样的智慧转过去,不跟它一般见识,转过去你还是能流到大海,就成就了。你若跟它在半道上进行纠缠,没一件好事,双方皆有所伤。所以“得道者多助”。你看孟子也是谈“道”。
不但儒跟道同源,儒道佛也是同源。佛教成为今天这个样子,是从清代的嘉庆年间以后才演变成的。在古代佛教就是一种“教育”,一种“文化”,或者说一种“思潮”,不是今天“宗教”这个样子的。你看看贞观之治那个时代,国家政府来做这件事情,皇帝支持玄奘出去做访问学者,去西方留学,包括开凿龙门石窟,弘扬佛教思想。李世民对经典是什么态度?只要你懂得一部儒释道的经典,请出来讲,他会领着大臣听,讲得好的给予官职,发布帛、银两都有的,那真的是重视传统文化、重视经典、重视圣贤教育,结果“贞观之治”出现了,后来有“开元盛世”出现了。如果唐玄宗不是乱伦的话,娶了寿王妃,就是自己儿子的妃子,唐代还会兴盛下去。这就是物质决定时空啊!根据“天人本一”的道理,当领导者的乱伦,之后作为他的时空环境就会乱的。结果发生“安史之乱”,就跟它内部的乱相应了。所以,什么叫“天人本一”,它复杂吗?它一点都不复杂;什么叫广义相对论?就是你自己干的事情要自己承担后果。因为他是元首,担负着天下安危,他的行为正不正,就决定着天下安不安。如果他像李世民那样的话,天下会乱吗?不可能啊,还会大治下去。所以,讲道、讲德,我们现在就知道怎么做了,人生的钥匙,那个搬道岔子的关键扳手,在我们自己手里,绝不在别人的手里。
如果以佛家的经典举例,说明儒释道同源,我举一句就可以了,因为这一句特别明显,叫“光阐道教,欲拯群萌”。其中“道教”就是以老子为始祖的“道教”这两个字,这是佛家经典里面的话,那请问各位:佛经里面为什么要弘扬老子的学说?是这个意思吗?不是。我们古代把整个的那个本体,“同出而异名”背后的那个,决定这个有无的,叫作“道”。大家有书的可以往后翻,《道德经》二十五章,我给大家念一下,没有书的,可以静静地听。因为想到这个,我突然就想到这句话可以给大家现在就做个交代。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第一章提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注意这句话,“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不要小看我们人哪,你就是你那个果壳宇宙之王!你自己的天下是由你自己决定!这就是广义相对论的结论告诉我们的真相,这就是天人本一或者天人合一的道理。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天地不好,环境不好,自己改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第二十五章的经文,跟第一章合参就知道了。也跟我们现在所要交代的中国古代各家经典用的词汇是一样的。
我曾经向一个佛家的师父叩头问过这件事情,我说唐代翻译经文,为什么有些经文翻译得不像从印度传过来的,就好像我们本土文化?这位大师回答了一句,他说不用你本民族、本时代听得懂的语言,大家怎么去理解呢?所以,“道可道,非常道”!明白了吗?你要执着在文字上,执着在名相上,你就死在这个名相上。执着文字,死在文字上;执着名相,死在名相上,得不到真实的利益。文化是变化的,要自己用身体去体会,去证到,不要在文字上挡住自己。有一句偈语叫“一道白云横谷口,几多飞鸟迷归途”。文字、经典、名相、说法、派别,种种观念,都可能是那个横在我们回家路口门前的那个白云。如果你看有一朵云彩挡在那里,你不敢飞回去,就把自己障碍住了,真实的大利就得不到。所以在我们这里,这个所谓“贯通”的讲法,是各家学说没有那种人为的差别,这叫“欲以观其徼”。如果非得把儒家、道家、医家隔阂起来,产生一个界限,就相当于“五官相争”的那个相声,鼻子就是鼻子,眼睛就是眼睛,彼此互不服气,互不支持,如果这样的话,人体根本就支撑不下去的,就会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