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静无为 顺其自然》道德经理解
清静无为 顺其自然
翻过来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得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希言自然”,物以稀为贵,像今天我们一个师兄说要来听讲,那我说是属于稀客稀客,很少来嘛;我们还有一位妈妈,我知道的,因为我调查两次了,从去年12月15日开始一直到现在,一讲没丢,全都在。那“希言自然”,很少说,不可说,少来谈。“自然”就是“道法自然”那个自然,要比我们今天理解的自然科学那个要广,除了能看得见的,还包括看不见的。
大家读中国古代经典,一定要注意,古代的经典表达的时候是阴阳两种,而阳通常无形无相,你看不见,但是它存在。比如说这个能量,我们身体这个体温,这个热量,你能感受到它的形吗?那口热气儿的形状,你能感觉得出来吗?能看得见吗?看不见,它真实存在。这点热量没有了,我们这个身体,你宝贝的不得了的身体,立即变成人们唯恐避之而不及的尸体。差在哪儿?就差在这一口阳气,那点能量上嘛。
“希言自然”,也就是说对于真正本体上,最妙的那个道理是不太好讲的,不可说的,因为法尔如是,讲来讲去,讲到自然本身,它就是这个样子。所以在禅宗里面有些弟子问老师,啥是道?他一伸双手,全给你了,一句话没说。有的合格的弟子一下子就进来了,就明白了;但有的挠挠脑袋,老师打什么哑谜?故作玄虚。那没办法,他还得接着学去。就是他非得执着于一个有形的,就认为人除了这个肉身,没有那个心,看不见那个心神,所以理解不了中医的经络。那产生身体和经络的那个是什么?无形但干净,不生也不灭,从来如此,也无动摇,但是能生万物。我们学,学啥?讲道,讲啥?说老半天说到这第九讲,反反复复地讲,“希言自然”。你自己明白了以后,用那个老市长魏富海先生的话说,嘴里多个把门的,不要乱说,不要瞎说,体会到了,有一说一,有十说十,一分诚敬,讲一分话,这是对自己真正负责。
所以“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如果“飘风不终朝”解释不了,因为它是对应的,像对偶似的,你看下一句就全明白了。谁看见过大暴雨,来得特别急的那种雨下一整天?绝少啊,一个时辰就过去了。真要是下一整天,那可坏了,得让大禹回来,重新治水。那种瓢泼似的大雨,没有下那么长时间的,真下那么长时间,那就祈祷吧,赶紧做准备。是不是?在自然现象上很少有。
这个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自己做一件事情,你不要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今天一心血来潮,听一个姓钟的讲《道德经》,好像是老子他老人家留下这个东西是宝贝呀,马上制订计划,今天学到后半夜,球都不看了。可是学到后半夜以后破坏了规律了嘛,第二天规律要往回找啊,困哪,难受啊,哎呀,反正我昨天已经学了十个小时了,今天我就睡一整天,两天平均起来,我还学五个小时,给自己安慰。一曝十寒,没有成就的。
真正成就的,最可怕的就是最稳定的,叫复利。复利法则,每天都一个小时或半个小时,不需要太长,连续做就是天天坚持,那你会发现,二十一天之后成习惯了,这是现代人统计出来的,三周之后变成习惯。那么三年之后呢?你把它变成了自己的习性,如果这件事情不每天按部就班地去做,心里没着没落的。所以喜欢打麻将的,如果上不去手据说抓耳挠腮,急着上不去;那些好写字的,三天不动笔就难受,到哪儿都想划拉划拉,越写他就越想展示。跟大家讲,都是痴迷,写字也痴迷,麻将也痴迷,只不过写字被世间人认为,这是奔着一条正路去,还好一点。所以玩物丧志,都要小心。
对我们学《道德经》的人来讲,无论你这一生有多大的成就,哪怕你得了诺贝尔奖,都要放下。否则的话,就沾上了,心有沾染不是得道人哪,得不到解脱,就挂碍在上面。心里只要有挂碍,就有牵挂,有牵挂你就提心吊胆,就忐忑不安,就不会有“希言自然”“道法自然”的那种安宁,这是一点都做不了假的。因为我见到我七十多岁的老师、八十多岁的老师,九十多岁那老师我没见着,他走了,但是我天天和他的录像相见。我再看世间人,他是真是假,有多少真诚,很清楚。这是很明明白白的事情,所以不用再去跟谁拜师磕头,学看相了,不用了,要学到根儿上,这是我认为的。而且从医学上来讲,我也找到了一个依据,因为火神派的祖师郑钦安先生说“六经辨证,论之末也”。连刘力红老师的《思考中医》写的都是从六经上来论述的这个顺序。可是翻到郑钦安先生所讲的,他说到六经都不是论之极也,论之极也是阴阳。因为阴阳你说再化化成一,那对不起,没语言了,没形象了。所以到阴阳,人体用阴阳去考虑,已经是论之极也,再往上谈,叫“希言自然”。谈到形而上的道,不是用嘴说的,不是医学的范畴了。只有一生二的时候,还有阴,阴指有形嘛,你还能够把出脉来,还能够看到人形的变化;全部变成阳,回复到一,那还说什么?语言都没有了。所以“阴阳辩证”,就是中医学到阴阳去辩证,“论之极也”,到家了。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得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最后这八个字“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跟第十七章完全重复,也有这八个字。
我以前刚毕业的时候写一副对联,鼓励自己,叫“鸟从鸾凤飞,天高地远;人从圣贤走,品正行端。”就看你跟谁,你跟一个爱打麻将的,那就天天去打麻将,稀里哗啦;你跟一个爱学习的,那还要看学的是什么,有的就学成“专家”了。现在人们就痛恨有些“专家”,“专家”说房子不涨,结果涨了,都想拍砖。那怎么学呢?学经典,叫“依法不依人”,我给大家讲这个《道德经》,不是我讲,我真实的想法,各位在座的是老师,你们很谦虚地坐在那里听一个学生汇报心得而已,我是这样去理解。所以要回复到真正的老师那里,回复到老子那里,回复到孔子那里,回复到黄帝、伏羲那里,他们是可靠的。为什么可靠?传几千年了,最短的两千五百年以上了,所以它是可靠的,被一代一代的炎黄子孙验证了。我有的地方可能说对了,那是因为我在这个传承里领悟到一点,转述对了;有些地方说错了,我也说过,那我承担责任。所以你跟谁走,非常非常重要。不是我们读书,是书占领我们,大家理解吗?用季羡林先生的话说,就是你读书的时候,是让一本书在自己脑海里跑马,是让别人的思想在自己的心地上跑马。你让谁来跑?让谁来占领?如果老子占领了你的心思,那恭喜你,你成圣人了,他把最高的智慧给你了;如果你完全等同于孔子,那即使脑门上没长出一个丘,没有那个顶像,也恭喜你,不成圣人也成贤人;可是如果跟错了人,选错了经典,不是这样的经典(举起《易经》),不是现在这样有实修、实证,认认真真干了大半辈子的老师的讲述(举起《让阳光自然撒播》),那最好还是想一想“绝圣弃智、绝巧弃利、绝仁弃义”吧。认真回家做一个人,比较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