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思想 印证核心》道德经理解
统一思想 印证核心
注意结论,“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得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这个道理大家通过这本经典去合参,叫《太上感应篇》。如果你对道家的词汇还心存芥蒂,你去看《汉书·董仲舒列传》,因为天人感应,这位儒家的宗师,在汉代应用得最纯熟,最令当时世人折服和震撼。他震撼到什么程度?就是他发一句话,汉武帝就执行到天下,那变成了国策,就是罢黜百家,一尊于儒。为什么这样呢?不是因为其他家不好,是因为他认为当一个人贯通了之后(他这样认为是很自然的),儒释道是贯通于人道的,诸子百家也是贯通于“人”家的。他就认为,孔子是上古文化的集大成者,大家遵从孔子的说法,那就可以把天下治理得好,如果分开,我们的心就会乱。农村话说,木匠多了不盖房子。所以不要再争论了,叫统一思想,统一思想的本质是让大家有同一个目标,不是钳制思想,这个一定要区分开。我是在最近写专栏的时候,才真切地把这件事情搞清楚。他说的一尊于儒,不是思想的钳制,而是在国家执行政策上,如果没有一个系统的、说得清楚的道理,他无所遵循。如果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又不是一个通达的人,解释不清楚,这个政策是无法制定和执行的。所以领导要最终有一个一把手,他负责拍板;国家的政策要有一个核心,所以我们现在有一个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十二个词二十四个字,有些人说太多了,我背不下来,其实这十二个词在中华文化里面,可以混十二为一,是一个意思,一个观。如果你觉得这十二个词还是分开的,那你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也没到核心,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没把它印证到核心,印证到一处,还是彼此格格不入的分离的观念,那真是抱歉,就是你还得修,还得去悟,还得去学习。懂了其中任何一个观念通达透了,你再去看,其他十一个词,跟它是相应的,是可以贯通的,是一理贯之的。所以它可以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这样来的。
也有人不相信,因为自由、平等、法治尤其是民主这些观念,是来自西方的。我说呢,这样讲,如果就两百年的学术历史上来讲,好像不错;可是放在五千年,整个世界人类文化历史上说,你的所知就有所欠缺了,不能说无知,只是有知不全面。一不全面就会产生“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就不相信中华文化曾经诞生过自由、民主、平等、公正的观念,尤其是法治的观念。现代人不承认中国有法制的思想和法治的传统,那我说你去看《管子》,依法治国是管子两千七百年前提出来的,一个字都不差!他为什么能够在周朝,东周的后半期,让他自己所服务的那个国家成为第一个霸主,靠的是什么?我们今天没有人研究,然后也不看祖宗留下来的经典,就说我们没有。我现在想到了一个法儿,我说我没看到过我自己的八辈儿祖宗,他不存在吗?我们在座有哪一个人看到过自己八辈儿以前的那个祖先?没看见吧?那么请问你,那个他老人家他不存在吗?你没看见,然后说他没有,什么道理?!
《管子》里面说得清清楚楚,你没看见就说没有,那不是掩耳盗铃吗?我听不见的它就不存在,这世间有这样的道理吗?
所谓道理,它不是说跟我们现实生活无关,你打个坐,得了一个道,你自己就了事了,跟这个世界他是直接相关的。如果我们不能够解决周围的、天的问题,那你人那个问题能解决吗?最后能合一吗?缩小可以缩小到自己的心念,一扩大到身外,那就是整个世界。就是为了自己,成就不了。说这些话什么意思?“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得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