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7日星期四
首页/道德经/《无所欲求 安身立命》道德经理解

《无所欲求 安身立命》道德经理解

无所欲求 安身立命接着看下一章,第四十五章完了,应该是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第五十六章涉及的不仅仅是版本的问题,不仅仅是注音的问题,开篇这第一句话我还是有我自己的体会。大家看到的版本如果有注音的话,很可能是...

无所欲求 安身立命

接着看下一章,第四十五章完了,应该是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第五十六章涉及的不仅仅是版本的问题,不仅仅是注音的问题,开篇这第一句话我还是有我自己的体会。大家看到的版本如果有注音的话,很可能是“知(zhì)者不言,言者不知(zhì)”,但是这个“知(zhì)”是知识的“知”对不对?是这样吧。我还是通过以经解经的方式和体会的方法,表示怀疑,就是这个注音,很可能注错了。它就是知识的“知”,就是知道的那个“知”。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在《道德经》里面有明确的经文,叫“自知者明,知人者智”对不对?在这八个字当中,知道的“知”和智慧的“智”老子用得非常分明,那他会在另一章当中把这两个字弄得混淆不清吗?让后世人非得以通假的字去看它,说这个知识的“知”通那个智慧的“智”吗?我真是不这样认为!而且从体会上来讲,你知“道”了,就是老师教你或者你自己终于领会到了,你会漫天下去说吗?不会吧,什么叫“知”呀?“知者”知什么呀?知“道”啊!就明道啊!明白那个万物之奥。明白了之后,有一个宝贝,人人都想求的一个宝贝,就是你现在今天假如说你得到了一块和氏璧,这大家都知道价值连城,你会整天端着它说我有个宝贝,我有个宝贝吗?我体会就是真正有涵养的,然后知道一些秘密的,不会轻易地去说,我想应该是这个意思。就是“知‘道’者不轻言,轻言者不知‘道’”,我体会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老子说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然后,默而存之,存乎德行。

不请而教是什么?是有名闻利养,刚愎自用。老师都是请而教,请教请教嘛,不请自教,好为人师,不能为人师。而且真正修道人,绝不会像我这样出来嘚瑟。“开口神气散,意动火工寒”,你一讲讲了两三个小时,是不是“开口神气散”哪?意一动,我们刚才说了“象帝之先”,你那个心实、心神从哪里来的?还是从本性里生发出来的。需不需要能量?需要能量。耗不耗动自己的精气神?就像我们开车的都知道,油没有了需要加油,那你身体的能量,你天天等领导的时候,等朋友的时候,你那车都不灭火,都不省点油,就在那打着,突突的着着,那是有道人士应该做的吗?

我们再看这个注音,我不认为这个音,应该注成这个智者的“智”,就是恢复它本来的这个“知”,因为经文本身老子用字很清楚,就跟刚才我们解释那个“道冲而用之”的那个“冲”和“不如守中”一样,有两点水和没有两点水的它都非常清楚。那我们为什么要自己去加一个见解,去曲解老子的意思呢?以经解经嘛,因为后来的经文已经很清楚地去证明我不是那个意思。那我们就把它恢复成本来的面目,所以我主张,就是“知‘道’者不轻言,轻言者不知‘道’”。

那你说你不知道你出来讲什么,你不糊弄我们玩呢吗?我是想把自己以前没明白的时候的一些经历,跟大家分享一下,就是我已经走过的弯路,贡献给大家,不要这么走了,可能老师告诉我的道可以一下子通,就是你们不必要再撞上南墙,说这很疼,一个人已经撞过一回了,你就不要再撞了,就这个意思。所以不是说有了才讲,而是说我们大伙一块儿求,我已经经受过的了,有一些经验可以跟大家分享,是从这个角度跟大家说道说道。

第五十六章开头这八个字,从古到今理解错的太多了。比如说唐代的白居易,写了一首诗,开老子的玩笑,幽老子一默。

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

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

“言者不如智者默”,说的人不如那个智者,白居易就用的那个智慧的智。“此语吾闻于老君”,这句话我是从太上老君老子那里听说来的,不就是这句话吗?“若道老君是智者”他用的是智慧的智,如果你说老子是一个智者,“缘何自著五千文”?

老子会让人这么轻易地留下把柄吗?太小看老子了!后世人也太高看自己了。所以我绝不同意!尽管从古到今都认为这个是“智”,我还是反对。就是恢复到人,我们可以恢复到老子本意,可能我错了,但是供大家参考。再重复一遍,等于加上两个字,更清楚地去解读这八个字,叫“知‘道’者不轻言,轻言者不知‘道’”。

接下来好像是经文又重复,“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我们是不是刚解释过?前一章我们也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联系在一块,那么这一讲又出现了相同的,而且“塞其兑,闭其门”我们在第二十五章、第五十二章那一讲里面,跟大家分享过。那个兑卦在哪儿?明确地说,“塞其兑”就是闭上嘴巴,别出来讲了。“关其门”,门关不住,嘴也是门,眼睛也是门,耳朵也是门,其实身体也是门,你跟世间的人接触嘛,但是无门之门叫什么门?普遍存在,哪儿都是门,叫普门。那“塞其兑,闭其门”是告诉我们归根曰静,清静为才能天下正。

几乎没有大圣人是轻易开口说话的,你看历史,都不轻易地讲话。那没事就闲聊、闲谈、打发时间的人,不足观也,因为他把他的心神消耗在了无用的道路之上。智多星——无用,好像知道的很多,没有用。我们应该收回来,让所有的你这个六识全回来,回到哪儿?回到“象帝之先”,回到本性上来。涵养的是谁?涵养的是自己的心性嘛。然后看清楚天下万事万物,观清楚自己,就能够“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就能够做得到。真正大利的是谁?还是你自己,天下没有别人哪。

后面他有一个结论,“是谓玄同”,有的书上是“元同”,这个写“元同”的是在唐玄宗那个时候,为了避讳皇帝,就是中国古代有这个传统,避讳皇帝,改了,把那个“玄”改成元旦的“元”。所以有的版本上是“是谓元同”,实际上是一个意思。这个“玄”还是“元”,我们都解释过,“元”你可以从《易经》的《乾卦》上,“元亨利贞”,也是最开始的。那“玄”我们第一章就讲过,有无之间,互生之间,也是最开始的那个状态,就是从根儿上相同。表面上有没有差别?有。根儿上相同,表面上不同,叫“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所以,知道者、得道者、用道者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叫“不可得而亲”。这个“亲”跟侵犯的“侵”是同一个意思,你想跟他哥们儿弟兄的,搂脖抱腰的,他可能不会这样。就像《论语》上弟子们评价老师孔子,“望之俨然”,一看,哎呀,这老者恐怕是不好接近,那么严肃,小孩子一瞅,一点笑模样没有,是不是?很害怕。“即之也温”,一接触,态度很温和,讲话也很温柔,夫子“温良恭俭让”嘛,他长得山东大汉,可能很高大的,可是真的跟人接触了以后,“温良恭俭让”。

这五个字我们能不能做到?做到了以后起码形似孔子,心里面真的要能做到“道德仁义礼”一体的话,那么神似孔子,你不就当体成真,成为一个真人、一个圣人,如果这个国家拜你所赐,你自己出来,天下会大昌啊。就是一个时代,如果要出来这么一个人物的话,那是天下将兴的征兆。所以拜托大家无论是形似,还是神似,赶紧勇敢地和孔子合上。

“不可得而疏”,得道之人,远人,他会像亲人一样去照顾,就是远人他会近;近人他会远,自己的家人未必会照顾得很周到,未必。有的非常地照顾家,有的可能就把自己奉献给了世界。但是全世界会忘记他的子孙吗?不会的。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这很简单。“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都是相对的,成对的,跟第二章对应起来什么“高下相倾”呀,“长短相形”呀……那你贵贱不可得,利害不可得,亲疏不可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政策,堂堂正正,不搞派别,不搞山头。他是个什么人?通过自律达到自由的人,通过自重达到自立的人,不就是得道吗?不就是中道吗?那么《大学》之道,他走了;《中庸》之道,他走了;孔子的“一以贯之”之道,他得了。得道之后,孟子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他能立得住,他周围有多少人依靠他就立住了。“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创造出这样的一个核心,一个中心,那天下人都会恭敬,尊道而贵德嘛,所以“为天下贵”。这就是第五十六章的结果。

什么是“贵”?看这个字,底下一个“贝”,“贝”古代表示钱,财富之上一横,我们说人行中道,阴阳平衡,有了财富怎么办?得走中道,再上面有一个“中”,这为“贵”。没有财富,只剩下一个“中”,不为“贵”。因为天下人不以之为贵。现在我们这个社会都说是官本位,真正尊敬的是官,不是德。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口头上说“师道尊严,传道授业”,其实我知道有些人叫老师,就跟那个我说的称呼大师傅没啥两样,因为看表情也能看得出来是不是真心。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