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7日星期四
首页/道德经/《修规言行 身体康健》道德经理解

《修规言行 身体康健》道德经理解

修规言行 身体康健老子他老人家因为周室大乱,很无奈地要出关,结果那个关长不放他,逼着他写,他就写了。他自己在第八十一章当中就说了,有书的可以翻到第八十一章,大家一起看,“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什么意思?作为一个智者、一个善辩者是不需要说的。但是后人陆游写诗讽刺他,说你这样讲了,结果你自己还写了五千言。然后那些隐士,说是隐士,结果留名到今天...

修规言行 身体康健

老子他老人家因为周室大乱,很无奈地要出关,结果那个关长不放他,逼着他写,他就写了。他自己在第八十一章当中就说了,有书的可以翻到第八十一章,大家一起看,“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什么意思?作为一个智者、一个善辩者是不需要说的。但是后人陆游写诗讽刺他,说你这样讲了,结果你自己还写了五千言。然后那些隐士,说是隐士,结果留名到今天。

给大家念这首诗,注意听啊,这都是后世人开自己祖宗的玩笑。第一句:“志士栖山恨不深”,有志之士隐居在深山里面,就怕被别人找到,“恨不深”嘛。第二句:“人知已是负初心”,被别人知道已经辜负了自己的初发心。看过《论语》的知道,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不知而不愠”,现在说的就是这个,你本来想隐藏起来,结果还是被人家知道了。第三句和第四句:“不须更说严光辈,直自巢由错到今。”刘秀的同学跑到江上去,反穿着皮袄钓鱼,因为他跟那些穿蓑衣的渔民不一样,就被人认出来了。你不是隐士吗?那你就隐去好了,不要被世间人知道,还有隐士之名,就已经错了。

我们要注意,“有道之人”他们很难自己亲自跑到这个世界上来指导,通常是在世事实在不行、天下变乱的时候,会教一个弟子出来,像鬼谷子教两个人,当时把那些国家摆布得像玩偶,如几十年间的格局就由这两个人决定了——苏秦跟张仪。那秦末的时候,又是天下战乱,所以黄石公又出来,教了一个张良,让天下能够有一个有德行的君主开创。

我们今天讲《道德经》提到这些事情,对于有道之人也不要以“常名、常道”去看他,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是男是女,是老是少,不一定;是贩夫走卒,还是国家总统,不一定。因为软件无形,思想无形。我们现在看的,大多是看错了,所以生活经常多挫折,就是看有形的世界人生形成错误的认识把自己的本觉坏掉了;当你能够超越身界,高一层达到心界,好一点,就是理解人是有不同的精神境界的,不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对自己有一个帮助;再上一层,更上一层楼的认识,就是无论身心都是由本性生发出来的,我们要对自己的长相负责,对自己投生的家庭负责,对自己从事的行业负责,所有形象都是“同出而异名”。

连老子他老人家那么有智慧的人,都不知道它的名字,因为它本来没名字,所以怎么样去形容它呢?起了一个“大”字。后面这四句又是反过来解释世界和人生之间的关系。大家注意听!“大曰逝”,逝世的逝,消逝的逝;“逝曰远”远近的远;“远曰返”,返是返回来的返,或者返身的返。这个“大”是给那个状态起的一个名字,弥沦天地之间,没有外面那个框,也就是第一因那个东西没有,没有限制,叫“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贯通的,是“一”。既然它是贯通的,无所不在,那么它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你抓不着,就像消逝了的电波一样,消逝了的无形的念头一样,就没有了。

如果我在睡着之前,突然有一个念头,就觉得这是一个灵感,如果我不把它写下来的话,我感觉一下,以现在的这个清醒状态,我第二天早上起来依然能够把它很清楚地写下来(这是我以前有过的状态)。但是就是在早上一觉醒来之后,这个灵感记不下来,想不起来了。就开始不断地回忆,甚至到床上去复躺,当时是什么姿势,怎么有那个念头,当时是解决了我要解决的一个思路,但是它不回来;不回来的话,那躺着不行,打坐,盘起来静坐,看看能不能回来。通常能追回来一点,有些念头有些灵感真是永远消逝了。这个状态,它无所住,有一些想法过去了就过去了。所以有一些我认为对大家现实有重要帮助的话,我通常都会把它记下来。因为你自己过了,还有一些人跟我年龄同样的,可能还需要过这一关。你搭一个桥,他就不必再遭这个罪。

所以“大曰逝”这个“逝”它是怎么消散的,怎么难以捕捉的呢?需要用体会去考虑。

然后“逝曰远”,这种事情好理解一点。就像人类,一定要探索宇宙太空,就觉得要到宇宙的深处去找,我说这些科学家的思路有点笨。像丁肇中教授在欧洲领导着四百多位杰出的科学家,要找反粒子,花好多美元建那个什么科学研究的中心。反过来讲,我们现在不就是宇宙的中心吗?或者说我们现在不就在宇宙的深处吗?你现在发射出去离子,发射出去卫星,跑好远好远到宇宙的那个中心去。我说你把它定义为原点,我们现在不就是宇宙的深处吗?反过来不是一样的嘛!而且当你升到空中的时候哪有东西南北呀?就是地球上你经纬坐标,这个经线和纬线是人概念出来的,它也不是“常名”,在空中当中哪有啊?这是很显然的一件事情,但是没考虑清楚。所以将来如果这片碟片散发出去,我上面这一段大放厥词被某一个有灵感的青年科学家发现之后,也许对他的思路有帮助,就是不用出去找,现在当下就是宇宙的深处。我看到他们那科学报告,说反粒子,时间几乎没有,然后正负粒子消失。正负粒子为什么消失?它同出,“同出而异名”,都是由那一个东西出来的,你往哪找去?整个宇宙空间它全遍布着,是一样的。

“远曰返”,就这句话,对于我们在座每一位都有重要的意义。你追寻得再远,还是要返到自己身上。所谓树高千尺,当到总理也有告老还乡的那一天,也有退职的那一天,要返回来。返回到哪?返回到自己本来的那个状态上。就是你“腰佩黄金已退藏”,那个黄金印已经藏起来了,“个中消息也平常”,所谓的功名富贵,今天前呼后拥的,人家都恭维你,一个调令,态度马上就变,玩这游戏玩得自己半死,何苦来哉!“世人欲识高斋老”,说世人都想认识这个叫高斋老的,这位先生他的书房叫高斋,他也不客气!我把自己的书房起名叫作井外天书屋,就说自己是井底之蛙。这老先生叫赵清献,宋代的,很有名,做官做得也大,龙图阁大学士,太子少保,给未来的皇帝做老师的,人家也确实是高人,名副其实。那最后一句,他是什么人?“只是柯村赵四郎”,无非就是村中原来你认识的那个赵四郎,老赵家的那个小四,赵老四。后来元曲里面有人写,就埋汰汉高祖,“说什么更名道姓,唤做汉高祖”,你不就是那个刘三吗?

这些故事从古到今都一样。马祖道一祖师他俗家姓马,所以大家叫他马祖,四川人,学明白了之后,回家大概是探望母亲。家乡人不知道,就听说有一个著名的悟道宗师来,大家都去看。看完了之后一拍大腿,“啥祖师!你不就是老马家小三嘛”!小时候是不是鼻涕邋遢的哪不知道,反正英雄不问出处。我们现在的人生也是这个样子,尤其是中国人,重死轻生,对死人特别重视,对活着的人不那么重视;重远轻近,大老远来的那可能是有名,对自己身边的,你干得再好也常常撇撇嘴,看不起,嫉妒心在作怪。对自己最大的障碍就是这样的心态,因为障碍住了自己,学不明白。

第一讲结束的时候有位同修问我,就是我说过一句话,现在不但所有的“人”都是我的老师,连所有的“物”都是我的老师,他不明白。我也解释过一遍,真要是进入了这个状态,从我现在所能理解的程度来讲,我恭喜你,起码上路了。这样走,对于我们自己的人生有帮助、有好处、有利益、有幸福。

你追到天边,追到美国,追到天涯海角是不是也还要叶落归根?你得有个落脚处。谈道、谈德、谈宇宙空间,好像很大,好像很高,再远也要返到自身,这句话就是“远曰返”。以经解经的话就是“修之于身,其德乃真”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返归到自己自身。那些原则不是用来修理别人的,是修理我们自己错误的言行的,把自己错误的言行修理掉。怎么修理掉?就是刚才说那个第一因,你念头里面起那个第一因,如果能够觉察到这个错误,刚才这么想错了;我恨他,错了;我怨他,错了;那可以达到什么状态?吉祥自在,万事如意。首先就是身体不得病,叫“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下面是一个结论性的几句话,“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四大五常”,“岂敢毁伤”,这是《千字文》里面的话,《千字文》大家耳熟能详,因为这个属于是我们发蒙时期必须读的,但这个“四大”和你们看佛家经典的那个“四大”——地、火、水、风还不一样。那“四大”解释了我们自己身体的生命现象,那是古代的科学语言,需要翻译。今天不那么看,今天叫氨基酸、蛋白质、化合物,就是这种化学的角度,分而细之。

那现在说这个“四大”,那它为什么叫“天大”?天有边界吗?没有。地,大地有边界吗?在以前来讲,找不着边的。今天我们知道它也没有边,为什么?它是个圆的,是个球,“周行而不殆”,转一圈又回来了。

这个里面很关键的就是这个“人亦大”,在天地之间,“人”大在何处?前天我刚坐飞机回来,天气非常好,四个小时的飞机几乎就可以看我们祖国大地从南看到北。我一想我们太渺小了,在那一万一千米高空往下看,再高的楼连小孩子的积木都算不上,人比蚂蚁还小,看不见。然后如果有人觉得自己都当上正处了,了不起;或者说都是正部了,了不起;南老师说你起不了吧!整个一看是个什么样的状态?就是南先生说过的那句话:所谓自大的人类,不过就是地球表面的寄生虫。太渺小了!就是地皮表面上慢慢繁衍出来的一群生物而已。

下面说“人法地”,我们现在如果看自己的身体,想象一下,尽管我们的身体不是圆球,但是跟大地比较一下,有没有微生物?有吧。然后从皮肤往里面观照,那个血液循环里面的生物,有益菌、无益菌,没有这些活的生物我们能活吗?但大地的好处是什么呢?什么埋汰东西人类全都泼向大地,它都承受。后来为什么有地震了?感得。但“感得”这件事情如果缺乏中国传统体悟,人就理解不了。孔子他老人家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大家可以自己往下参,自己往下证,自己往下观。所以“人法地”,观照大地,就这三个字可以让我们得大地之道。

“地法天”的道理是一样的,天空如此广阔,如此涵容,你想象一下,连我们的恶念它都涵容。你生出一个念头,最后消逝到哪去了?因为“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嘛,要明白这三句话。因果律是爱因斯坦所代表的七大科学定律其中的一律,怎么返回来的?你生出来的,散发在这个空间,它不会跑掉,再远也会返回来。“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所以我们要认账,认了才能了;你不认的话,变本加厉地来。我们生活当中一切的场景,一切的人、事、物,时时刻刻都是要让我们彻底地明白!如果我们自己不能在第一念就明白,欠账就会越来越多;以后所要明白所付出的力气,所付出的代价,也就越来越大,越来越高。真正的修行人修什么?修心头一念。大众传言说: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我说这是胡说八道!圣人是不争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道德经》的结论,第八十一章最后的结论就是这样,他是不争的。但是如果你非说要争一件东西的话,勉强要用争来表达,他争的是什么?就争这第一念是不是正确,是不是合道,是不是明白。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