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7日星期四
首页/道德经/《真有作为 实至名归》道德经理解

《真有作为 实至名归》道德经理解

真有作为 实至名归请看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大家可能一看这十九章,又被老子他老人家搞晕了。前面经常讲圣人之治,“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圣人呢,“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为无为,事无事”……怎么突...

真有作为 实至名归

请看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大家可能一看这十九章,又被老子他老人家搞晕了。前面经常讲圣人之治,“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圣人呢,“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为无为,事无事”……怎么突然要“绝圣弃智”,全不要了;“绝仁弃义”,我们讲儒学,讲孔子他老人家的思想,说儒学是他的核心,好不容易强调一个“仁义礼智信”,又要“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啥意思?这一点看不明白,还得回复到历史当中。为什么我们一开始强调,说学习经典,第一点是体会,方法是“人经合一”,用身体去体会,去践行;第二点就是经史合参,以经解经,经文本身没解释明白,就要想到历史了,“经”没理解了,回到历史当中。

我们想象一下,刚才我叙述了一段历史,叙述到黄帝,然后给大家引用《黄帝内经》。那黄帝之后,孔子说他老人家影响三百年。他传天子位给他孙子,帝颛顼;然后第四代曾孙叫帝喾;第五代是尧,伟大的那个尧帝;尧传给舜;舜传给禹。尧传给舜,这个已经讲过了,他是禅让天下。他为了培养他那个儿子,还发明了围棋,想教育他的儿子。围棋的思维是地地道道的中华传统的思维,可是他儿子没学成,没学成,那天下就不能给他,给了他,天下会闹毛病。所以遍访天下,一个大孝子出来,天下给了舜。舜即位的时候是辟让尧的儿子三年,就是不践天子位,可是所有天下诸侯归心,全都到他那里去请示工作,那他最后没办法,不能再拖,说“天也。”叫“之中国,而践天子位焉。曰:帝舜。”“中国”这个词汇,史书记载,最早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就是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当中。

舜传位给禹,大禹同样辟让舜的孩子,可是天下人仍然是到禹那里面去,就是人们服气的是德行,是有道的人,禹又得了天下。因为大禹治水那个功劳,他得天下是实至名归的,那一段历史太伟大了,我们叫中华为九州,是从那个时候他开辟出来的。因为我们说了,伏羲他老人家在黄河边上看到的河图演绎的《易经》;大禹他老人家也是在中原大地,在洛河,“河出图,洛出书”,看到了那个九宫图,给我们留下了《洪范》。要了解具体内容,你去翻《尚书·洪范》。

这个《洪范》怎么传下来的呢?是这些做天子、做领导人掌握的,民间一般的小民并不了解。大禹知道以后,那肯定要传给他周围的人,尤其是他的孩子,他的儿子叫启,是一个了不起的贤人,可是禹并没有把天子位传给他的儿子,这是后世的一个误解,至少我们小学、初中学历史的时候是一个误解。那么他培养后备接班人,培养的接班人是皋陶,但皋陶没等到接班去世了;然后禹又向天禀告,继任的接班人叫益。随后在会稽山的时候,大禹走了。天下人这个时候,去到他指定的接班人那里面去解决问题吗?不是,因为皋陶一死,这个益被作为接班人培养的时间短,所以天下诸侯没有归心,就没有看他展示出那才能,反而认为大禹的儿子有本事继承天下,所以都到他那里去了。不是因为他是血脉的关系,而是因为他有本事,是这样,他就成了继承天子位的。但从他以后变成了家天下,他传给了儿子,以后代代传给儿子了。

所以夏朝,为什么叫夏朝呢?为了彰显上一代领导人的功德,每一代人的国号都不同。每一代这些圣王,就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都不一样。黄帝是有熊氏,这是他国号;颛顼是高阳;帝喾是高新;尧大家都知道,有虞陶唐,都知道吧?指的就是舜、尧。那禹的国号是夏后,这样他儿子就以这个“夏”为自己的朝代的名称,结果它成为一代的朝代之号了。这是我们的那一段上古史,我们今天叫华夏,是从那个里面传下来的。

中国青年杂志的“传承”专栏已经写到了第七篇。第七篇主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七个词:“公正”。我取的名字叫《中正的公正》,解释了什么是“中华”。这里面是有修行的秘密,大家可以去看,它要结合各家学说在一块儿,也不是秘密,是因为太深了,自己不践行,不会理解,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

我们接着往下说,夏朝灭亡之后,继之的是商朝;商朝灭亡,继之的是周朝。武王得天下第二年,向商代的末代贵族箕子请教治理天下的大法,箕子和盘托出,记录下来就是《洪范》。如何治理天下?大家回想起来了吗,这个《洪范》的内容,是大禹在洛河边上睹自然现象看那个九宫图,就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那个九宫格,就那个图,从它演示出来我们的文化另外的制度。传下来,怎么传的?那显然由夏到商,由商到周,由周一直传到我们今天,后面的历史大家都很清楚。

那箕子传完了之后哪去了呢?到了一个半岛,后来这个半岛建立了一个国家,我们今天称之为朝鲜。所以他们懂得中国古代的文化,而且以太极为国旗,大家就清楚了,为什么说他们有那个文化。

到了唐代,就梁羽生写小说写《风尘三侠》里面那个虬髯客,我说过这件事情,他认为自己相貌好,有帝王之相,想要夺取天下。因为隋朝末年不也乱嘛,群雄起来争天下,他这一争天下,他就认为他可以把其他人全部扫平。可是当他一见李世民,一看到李世民的相貌,心里就凉了,天下不是自己的,是李世民的。还不死心,想让他的师兄确认一下,就是你看一下,这个人的长相,是不是天下就是他的?如果你也觉得天下就是他的,那我不费这个劲了。两个人装模作样地下棋,请个朋友去请李世民,李世民一出现,他那师兄是个道人,正举一个棋子要往下放的时候,眼睛的余光看到了李世民出现的那个气场,棋不下了,走吧,天下不是你的。过了一些年,朝鲜半岛传来消息,一个大胡子的人,统一了朝鲜。大家可以去查历史,跟箕子、跟虬髯客之间的关系。因为过去的这两天是我们的国家主席访问这个国家,而且提到太极,提到他们的国旗,提到两个国家历史的渊源。

那提这样的历史,对我们今天理解这个“绝圣弃智”有什么好处呢?是因为每当战乱的时候,总要有人出来平定天下。从黄帝“修德振兵”,到夏朝末年成汤,到商代末年文王、姜尚、周武王他们这一批人起来,以此类推,到秦末,到唐末,或者离我们最近的北洋政府,后来也是军阀混战。我们如何去统一的?一定要有德行的人出来,历史都是这样的。可是征伐的过程当中,每一派的势力,都讲仁义道德,都讲自己是正义之师,都说自己是替天行道,都说自己是圣人传统下来的。大家看历史,现在能明白了吧?所以到了春秋那个时代,周幽王、周平王之后四十年间,诸侯不听周天子的,变成战国了,诸侯争霸。那在春秋末年这种倾向,已经被老子看在眼里,所以他说你们这些人,口里宣称自己是圣人,自己是有智慧的人,满口的仁义道德,干的是什么呢?“巧利”。并不是真的圣王出现,对天下很不利。军阀混战、乱七八糟,而且嘴上说的全都是圣人的语言,不真行,不真干。所以他老人家就说,你们这些人算了吧,之所以有仁义,是因为你满口仁义道德,是因为大道已经废了;你说你有智慧,你这是大伪,不是真的,我们强调的是真,要真干。然后“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是这么来的。

那再看这十九章,就已经非常非常自然了,“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就是你少来这一套,认认真真地真做。老子他老人家并不是说,你把古代的圣人所有东西都不要了,不是那个意思。是说在当下这个时代,你打着圣人的旗号,举着智慧的旗号,不是真干真行,对人民不利,那算了,不要吧,最好是不要吧。

“绝仁弃义”也是一样的,巧和利是一样的。但是这三者呢,不足以作为一个文化,作为一个规律,作为一个理论,不足啊,它就是一个现象。不是通达天下的,他只是当时那一段时间,这种说法才有用,不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从古到今颠扑不破。那怎么办呢?“令有所属”。叫“见素抱朴”,那个见就是看见的见;素是什么?《素书》的素,朴素的素,素颜。什么是素颜?古代有一些美女,素颜见天子。素就是干净,没有污染、纯净的。就是你体现出原本那种干干净净的本性来,也就是你的真心,真性,现这个,才是颠扑不破,从古到今,可以为“文”的,可以“足”的。“抱朴”,朴素的朴,抱着什么?怀着什么?拥有着什么?不放弃什么?朴素嘛。朴是什么?朴是真哪,不做假呀!“见素抱朴”。后来有《抱朴子》,大家听说过没有?听说过。

“少私寡欲”,少一点私心吧,他没有说让你完全大公无私,就是说你们少来这一套了,都弄假的,还是少一点吧。“寡欲”,欲望也不要那么太多,这样天下才能够有利。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