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十九章·消解恩怨》原文、释意、人生体验
消解恩怨
世间的事,什么让人最焦心呢?无非就是人间的恩怨情仇,只要沾上一项,恐怕就很难有好心情了!朋友反目,让人痛心,每每想起,就会燃起莫名的恼怒。遇到背叛,犹如利刃穿心,心里流血,日久难以愈合。我们都知道,内心的怨恨一旦生成,想清除干净十分困难。
人生真是苦啊!那欢喜的事,稍纵即逝;那伤人的怨,挥之不去。
【经文】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释意】
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会残留下怨恨;用德来报答怨恨,怎么可以算是妥善的办法呢?
因此,有道的圣人保存借据的存根,但并不以此强迫别人偿还债务。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据的圣人那样宽容,没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刻刁诈。
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永远帮助有道有德的上善之人。
【核心要义】
消解恩怨。
消解恩怨
在生活中,最可恨的人可能就是赖账的人,最难干的活可能就是追账。涉及人和人之间的利益问题,最容易产生怨恨,也最容易反目成仇。在这种利益争端中,也许让人最尴尬的有两种情景:一种只是有口头的承诺,却没有立下字据,即使诉诸法律,也因为没有契约证据而变得难以处理;二是虽然双方订立了契约,但因为双方之前关系亲密,一旦诉诸法律,也会引得许多人耻笑。这些情况都是让人十分尴尬的。
在这一章中,老子在文字背后隐藏着以下三层意思。
第一,感情归感情,涉及重要的事项,双方要订立契约。如果需要契约规定的事,却使用了口头或者感情模式,就容易出事。
第二,即使是对方真的不还,也不用生怨,否则,一方面吃了亏,另一方面又生了怨,岂不是双重损失。若是因反目而穷追猛打,岂不是人为制造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灾难。
第三,老子也告诉我们,不管遇到什么事,只要你是上善之人,俗人损害了你,天道也会补偿你。
看看现实中那些活得很平静、很平安的人,似乎真的就是这样处理人间的恩怨的。
学习了老子本章中的思想,我们可以获得哪些智慧呢?
第一,恩怨常在,常规方法难得圆满。
人生都希望美好,但恩恩怨怨也时常伴随着人们。人生的智慧,一是体现在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二是正确处理人间的纠纷。前者做不好,一事无成;后者做不好,阴云笼罩人生。一件有恩怨的事,会破坏人们生活的心情,尽管还有很多值得人们去珍视的事情,但可以因为一件事情对心情的破坏而无法正常生活。
第二,有情有义,更要注重理性方法。
无情无义的人,活不出正常的人生;有情有义却不注重理性方法的人,活不出快乐的人生;有情有义又有理性方法的人,若是看不开、舍不得,也无法逍遥自在。老子倡导,做事要感情和理性并重,一旦出现理性方法失灵,也不要将感情恶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第三,看重私利,最终定是失大于得。
人间的恩怨之所以产生,表面上的原因,无非是关系中的一方不守信用。但从根本上看,是双方过于看重自己的私利,只要一方看得开,关系就不至于恶化到反目成仇。这主要是因为,人们愿意接受正常的情况,却不愿意接受异常的情况,一旦异常的情况发生,自己也就变得异常。在异常的情况下,追求正常的局面和结果,就变得十分艰难和痛苦,甚至可能把事情搞得更坏。
第四,洞察天机,上善之人得天庇护。
人间的恩怨,多起自于利益的争端。看重眼前利益的,必然失去未来的利益。看重物质利益的,必然失去精神的利益。看重小利的,必然失去大利。只责备别人过失的,必然是在掩饰自己的过失。为了私利不饶人的,必定会失去更大更多的利益。肉眼世界中的人们,永远看不清楚天道对人的平衡,实际上,在肉眼世界中失去的,只要保持自己的上善之心,就会在天道的世界中得到补偿。若是非要在肉眼的世界中维持自己的平衡,就必定会在天道的世界里失去平衡。
老子在本章中的思想,可以给我们的现实生活提供以下四个方面的启迪。
第一,恩怨一出,即是对我们智慧残缺的映照。
在人们追求人生美好的过程中,一旦出现恩怨情仇,就是对我们智慧不圆满的一种客观反映。若是此时失去了这种理性,就会死盯一件具体的事情,而看不见具体事情给予我们智慧的启迪。具体的事情只是人生的一道考题,答得好就会升级我们人生的智慧系统,这才是人生最重大的收益。若是就事论事,非但事情处理不好,就连这件事情给予人的启迪,也会完全被忽略掉。到了这个地步,当然就产生了两个损失。如果一旦出事,就认为过错全是对方的,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无辜的受害者,就会步入歧途,就无法找到真正的原因。明白了这些,才不会辜负一个个具体的事情给予我们智慧的启迪,也才能避免让自己的整个身心和生活陷入灾难。
第二,重情重义,警惕用感情代替理性的陷阱。
人生真是有趣,看重什么就会被什么所伤。重情重义的人,也往往会被情义所伤。对于“看重什么就会被什么所伤”这一人间悖论,很多人感到困惑不解。实际上,被看重的事情所伤害在向我们昭示一种规律:看重一个方面,往往就会轻视或者忽视另一个方面,就会导致自我内在的失衡。看重自己的,往往会漠视别人;看重利益的,往往会忽视情感;看重情感的,往往又会忽视理性。因为有了看重,让自己的心处在一极,从而会忽视另外一极,而所受的伤害正是在提醒我们另外一极的存在,在提示我们两极的失衡状态,这就是天道的平衡法则。
如果你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要小心自己的短板,你很可能用情感代替理性,最终就会被自己所忽视的理性打脸。一旦被打脸或者被伤害,就要懂得这是天道的平衡法则在提醒我们自我的失衡状态。一旦明白这一点,就能够超越自己的短板,恢复生命的平衡状态,就会感恩挫折和伤害给予我们生命的这份重大的礼物。
第三,一旦出事,需要重新衡量和计算利弊得失。
在现实中,几乎没有人一生不遭遇恩怨,关键的是遭遇了恩怨也不要让自己失控,否则就会辜负这份恩怨。能够懂得恩怨对我们人生意义的人,才会在恩怨中成长、觉悟,以至于明心见性。
如果拥有了面对恩怨的平常心,我们就要平静地面对与恩怨有关系的、出现在我们人生中的人和事,在包括恩怨在内的新的人生局面下,重新审视人生的利益格局,找到这一新格局的最优解,而不是死盯恩怨。将这一道理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既然已经发生,就要冷静面对,看看在问题出现之后,如何才能打好一手烂牌。这是一个真正理性成熟的人,在面对恩怨时应该有的最基本的态度和立场。若是不明白这一点,就极容易在恩怨出现之后,出现负面的情绪,一味指责别人,逃避自己应负的责任,忽视这种恩怨事件给自己心性模式的重大提醒,从而失去调整自己生命心智系统的机会。这样做下去的结果,一方面会使事件向着恶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会使自己落后的心智变得更加顽固,从而产生更加难以收拾的重大恩怨事件。
第四,持上善心,坚信吃明白亏即是得未来福。
我们很多人之所以过不了恩怨这道坎儿,往往都是认为自己吃了亏,所以在自己的内心才过不去。
在面对恩怨这样的问题上,人生有这样四个层次。第一,自己不想吃亏,总想占便宜的,就肯定会不断制造人间的恩怨。第二,迫不得已,找一个吃亏是福的理由,让自己稀里糊涂过关,但心中的恩怨情结并没有消除干净。第三,发生恩怨的事件后,能够控制住负面的情绪,不再一味指责别人,知道反过来反省自身,从而有效遏制住恩怨事件后续的恶性发展。第四,恩怨事件发生后,洞察到是自己的私心和心智水平的缺陷所导致,不仅再一次去除自己的私心,还能够升级自己的心智水平,并且感恩这种恩怨事件带给自己的积极正面作用,从而走出恩怨的阴影,看到更高层面的光明。
我们可以问问自己,当出现恩怨事件后,自己处在什么样的层次上呢?若是处在第一个层次,你的心智恐怕就不是人的层次,而是接近于魔鬼的层次。若是处在第二个层次,“吃亏是福”的人间智慧,就被你歪曲成阿Q精神,你没有借此得到提升,这也就意味着,你以后还会遭遇类似的人间恩怨。若是处在第三个层次,也就是一个比较理性和成熟的人,已经控制住了主动推动恩怨恶性发展的趋势,这也是人生中难得的一种成熟状态。若是处在第四个层次,恩怨变成了你人生中的礼物,你已经破除了恩怨这种表象,进入了另外一个高层次的生命空间里,你的人生将被许多各种各样的礼物和惊喜所包围,那就恭喜你了,这就是悟道的智慧状态。
总结一下,老子在本章中告诉我们,人生百年,每个人都会经历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想明白了,吸纳了营养,收到了礼物,一个一个的意外就会变成人生的故事。若是想不明白,吸纳不到营养,也收不到礼物,一个一个的意外就会变成人生的事故,故事和事故,同样的两个字,顺序不同,给人生带来的却是完全不同的感受和意义。唯有修行悟道,才能把事故变成故事。尽人事,听天命;人损你,天补你。这就是天道的平衡法则,关键看人是否能够接得过来。
【悟道箴言】
恩怨本是天启,俗心难以真正和解。
即使以德报怨,心中怨气依然难消。
人要重情重理,唯有理性能保感情。
人要以情胜理,吃明白亏享未来福。
不用害怕吃亏,人若损你天必补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