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1日星期五
首页/道德经/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修理还是被修理?》原文、释意、人生体验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修理还是被修理?》原文、释意、人生体验

修理还是被修理?《六祖坛经》中记载,有弟子问六祖惠能大师:“师父,什么是道?”六祖答:“道在汝心。”道,就在你心中。你还在找什么道?根本就是骑牛找牛。心能做主就是道,心不能做主就叫外道。说到修行,很多朋友觉得离自己很远,似乎修行就是出家人的事。实际上,很多人误会了修行这件事,因为修行跟每个人都有关系。修理表现为两种状态:一种是主动态,一种是被动态。主动修理自...

修理还是被修理?

《六祖坛经》中记载,有弟子问六祖惠能大师:“师父,什么是道?”六祖答:“道在汝心。”道,就在你心中。你还在找什么道?根本就是骑牛找牛。心能做主就是道,心不能做主就叫外道。

说到修行,很多朋友觉得离自己很远,似乎修行就是出家人的事。实际上,很多人误会了修行这件事,因为修行跟每个人都有关系。修理表现为两种状态:一种是主动态,一种是被动态。主动修理自己是修行,被动修理自己是被修理,是规律在修理你。你是愿意自己修理自己呢,还是等着被规律修理呢?这是每个人都要做出的选择。

【经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释意】

上士听闻了大道,会积极地精进自己的修行;中士听闻了大道,有的时候很精进,有的时候又很懈怠;下士听闻了大道,会哈哈大笑。如果不被见识浅薄的人嘲笑,那就不足以为道了。

因此,古代的圣人们留下了这样一些关于修道的说法:真正光明的道却似暗昧,前进的真谛却似后退,看似平坦的实则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像含有污垢,广大的德好像有不足,刚健的德好像有些怠惰,坚贞的品质可能显得善变而游移。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重要的器物总是最后才完成,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

只有道才善于产生一切,而又善于成就一切。

【核心要义】

修行的三种境界。

修道者的状态。

修行的三种境界

老子在这一章中,主要讲解了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修行领域中三种不同根器或者三种不同境界的人,也就是上士、中士和下士。大道是无私的、是公平的,可为何不同的人对于修道有着完全不同的态度与做法呢?在此,老子划分了三个不同层次,为我们衡量自己修行的状态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标准。

第二个问题是老子向人们展示了修道者与普通人不同的追求与状态。老子所展示的修道者状态,与不修道的人好像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方向。

总之,老子在本章中给大家提供了两面镜子:一是通过对修道的态度与行为来观察自己的根性;二是用修道者的追求与状态来比照一下自己的现状,找到自己的差距。

老子描绘了三种不同的修行悟道的状态,也为我们描绘了真正的修道者与不修道者的不同人生景象!

第一,上等根器之谜。上等根器的人自然与大道和智慧相连,有点像很有天赋的那种类型,如不识字却极快地领悟大道的六祖惠能。实际上,我们所知道的圣人也并非生而知之,只是他们很早就特别好学,喜欢刨根问底。好像他们的学习并不需要大人的督促,好像生来就被万物背后的大道和智慧所吸引,对其他的外在事物好像没有多大兴趣。当然,人生下来之后的这种状态,很可能跟他接触的第一环境,也就是生命的第一界面有着非常大的关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状态。当然,也许与胎教也有一定的关系。不管怎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作为父母,即使为了孩子,也要好好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拥有高尚的教养,才能够一代代不断地进步。否则,孩子就会把家庭和父母身上的缺点也全部继承过去,这当然是十分可怕的。

第二,中等根器之路。也许大部分人认为自己最多算是中等根器的人,对于修行、悟道这么重要的事,往往半信半疑、时断时续,有时明白、有时糊涂。既向往悟道的境界,又没有足够的勇气与毅力,大部分时候往往还沉迷于红尘之中,既想逃脱,又无路可走。这样的人,往往是三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其一,内在方面,自身的学习不够,对于真理的领悟和积累比较薄弱,对修行悟道的境界还没有形成坚定不移的追求。其二,内外结合的方面,被强大的红尘诱惑所吸引,诱惑背后的灾难还没有完全受够,因此也没想过回头修道。可经历多了,人就会一会儿被红尘的诱惑拉向红尘,一会儿又被诱惑背后的灾难推出红尘。其三,外在方面,自己的人际关系圈子中有无修行的朋友,也会对自己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自己即使是想修行,可没人指导,又能怎么做呢?这也是修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第三,下等根器的困局。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不修行的人的真实生命状态就会离动物比较近。这样的人,往往有这样几个明显的特征:自己永远是对的,错都在别人;一切为了自己,绝不吃亏;对吃喝玩乐之类的事乐此不疲,对学习和修行,认为是虚无空洞的、没有什么用,所以就很排斥;痛苦之时,想的是别人的过错,也不会想着修行和修正自己。总之,这样的人以外在的物质形态为实在,以自我认识为标准,以满足生理欲望为追求,以学习修行为虚无。这样的人又应该怎么办呢?说句心里话,从古至今,这样的人还是很多的,于是社会就制定了严格的法律进行约束,以免这样的人突破人性的底线;若是突破了底线,就要用法律来制裁。当然,那些看起来大恶之人,也有幡然悔悟的。说到底,内在方面需要自己的觉醒,外在方面需要强力的牵引。否则,就像一个永远长不大的人,一直在浅水洼里玩耍一样。

修道者的状态

修行悟道,是对自己整个人生与生命模式的重大调整,也是对人生高度的提升,更是对小我的超越与战胜,是向着真理大道不懈地接近与皈依。道理已经说过很多次了,因为大道无限,自我有限,主观有局限。所以,超越小我,向着大道前进,就是人生的正道。牢记这一点,就能够明白老子所说的修行悟道的状态了。

在俗人看来,修道者拥有了崇高的德,但修行者心里清楚,自己与真正的大道相比又微乎其微,保持自己的谦卑和虚空状态才对。

在别人看来,修行者的品性已经很纯洁了,但修行者自己心中明白,还有很多污垢没有除尽。

在别人看来,修行者的品性已经很高大了,但修行者自己清楚,与无限大道相比,不足依然居多。

在别人看来,修行者的品性已经很圆满了,可他们自己怎么一点也不在乎呢?原来,修道者往上看,看到的是大道;不修行的人往上看时只能看到修行者。

大器晚成。由此可知,很多人难以有大成就,原因就在于短期能成的都没有经过反复打磨或者淬炼,因此难成精品和极品,大多是生命周期很短的消费品、次品或者没有什么价值的废品。因此古训说“十年磨一剑”,这一剑可能就是千古不朽,人生只为一件大事而来,其他的事都叫历练。

你发现了吗?人在世界上为何不同?为何对同样一件事物的感觉和认识不同?原来是每个人内心使用的标准不同,衡量同样一件事物的尺子不同,心中的参照系不同。

以大道为参照系的人,所表现出来的生命状态是质朴、低调和谦卑的,因此能够不断上进;而以弱者为参照系的人必然会生出骄傲自满,因此就会走向落后。

【悟道箴言】

人人皆是大道之子,道性自在命中。

鬼性魔性寄居命中,哪里还有人性?

生命只是一个道具,就看被何引领。

圣人指明生命方向,悟道才能前行。

若是不识鬼性魔性,傀儡哪有真命?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