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骑青牛的隐士
骑青牛的隐士
孔子走后,老子心生感慨:10多年来,孔子带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以拯救天下为己任,可他没有把握“道”,没意识到当时的社会已无法救治。春秋时期,社会动荡,诸侯割据,危机四伏。老子把这一切看得十分透彻,对当时的社会已经感到绝望了;面对周王室的衰微,他准备出函谷关,西去隐居。料理完家事后,老子便骑一头青牛向西行去。
到达函谷关后,老子向关令尹喜讲述了自己出关隐居的打算。尹喜的修养与学识都不错,他们很投缘,进行了一番长谈。老子回忆自己几十年的生活经历,谈到自己对天道、人生和社会政治的根本看法,还提出无为而治的救世方案。尹喜认为老子的话很深刻,就劝老子写一本书,作为放他出关的条件。尹喜说:“您既然要出关隐居,可不可以为我写一本书,好教我有所依循来处事,也能留给后人。”老子不太乐意,可他没有关牒,为了出关,在尹喜的再三劝说下,就留下来住了数日,写了五千言,分为上下两篇,合称《道德经》,又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
出函谷关以后,老子的去向在历史上成为谜团,正如《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所言:“莫知其所终。”那么,老子到底去了哪里?自古以来,主要有几种说法:
第一是隐于扶风说。老子骑着青牛,继续西行,进入秦国后,在扶风这个地方隐居下来,后来以100多岁的高龄逝世于此地。
第二是老子化胡说。根据传说,老子来到西域,化身佛陀,创立佛教,并对西域人推行教化,此后,佛教和道教兴盛起来。《后汉书·襄楷传》有记载:“老子入夷狄为浮屠。”据此,老子摇身一变,成为佛教的创始人,那么,佛道就同源了,或者说,佛教成为道教发展的一部分。有学者认为,西汉末年,佛教从西域传入中国,作为异域文化,在汉地传播困难重重,为了让中国人接受佛教,佛教徒就宣扬老子化胡说。对于此说,不论是佛教徒,还是道教徒都欣然接受。后来,西晋道士王浮撰写了《老子化胡经》,借以抬高道教地位。此书在历史上引起佛道之间的无数争论,直至元世祖下令焚毁,才亡佚。老子化胡说究竟是佛教徒编造的,还是道教徒杜撰的?虽无法考证,但这个传说本身在民间十分流行。争议越大,越说明老子是一位隐士,是一位被神化的、备受关注的隐士。
第三是临洮成仙说。老子晚年在甘肃临洮修身、炼丹,在临洮超然台成仙。
第四是栾川隐居说。老子出关后,没有西去,而是调整方向,经卢氏(地名),到风景秀丽的栾川景室山隐居修炼,此山后来被唐太宗改名为老君山。
第五是东去归家说。《庄子》《韩非子》等记载老子离开周室后,并未西去,而是东去回老家隐居。
以上五种说法都没有确凿的证据,所以,老子出关后的去向一直是个谜团。然而,不论老子出关后隐居在哪里,他都是一位隐士,正如《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对老子的评价:“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对于老子的隐士身份,白欲晓先生在《众妙之门——老子》一书中认为:第一个阶段是以史官的身份,大隐于朝;第二个阶段是西去出关,大隐于天地。
老子出关的典故在历史上流传至今,因此,人们心目中老子的形象就是骑青牛的隐士,后世人们所画的老子像大多也是骑青牛的隐者形象。青牛有力而稳当,能负重,能长途跋涉;老子素衣布鞋,坐在牛背上,仙风道骨,悠然自在。这是何等超凡脱俗的境界!老子骑坐的青牛在一些地方被奉为神牛;对道教而言,青牛逐渐成为神仙道士的坐骑。后来,青牛与老子的形象便直接联系在一起,老子被称为“青牛师”“青牛翁”等。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daodejing/20230416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