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7日星期四
首页/道德经/《道德经》的文化足迹

《道德经》的文化足迹

(一)《道德经》的文化足迹《道德经》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经典之作,不仅是道家经典、道教圣典,还是魏晋玄学时期流行的“三玄”之一,也影响到佛教般若学的空义与禅宗的平常心。《道德经》与中华文化血脉相连,其文化足迹显示其独特的价值和深厚的智慧,给人无尽的思考空间。1.从道家经典到道教圣典。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撰写的《道德经》是道家的开山之作,也是道家的经典著作。...

(一)《道德经》的文化足迹

《道德经》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经典之作,不仅是道家经典、道教圣典,还是魏晋玄学时期流行的“三玄”之一,也影响到佛教般若学的空义与禅宗的平常心。《道德经》与中华文化血脉相连,其文化足迹显示其独特的价值和深厚的智慧,给人无尽的思考空间。

1.从道家经典到道教圣典。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撰写的《道德经》是道家的开山之作,也是道家的经典著作。《道德经》以“道”为核心,强调“道”生万物、“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以柔胜刚、“少私寡欲”、致虚守静、轻物重生等思想,自成体系,体现了老子对宇宙、人生、社会的深刻观察与深度思考。《道德经》基本上代表了老子的思想,对后世道家学派的存在与发展有深远影响。

先秦时期,形成了以老子思想为基础的不同道家流派,较有代表性是杨朱之学和老庄之学。杨朱之学以《道德经》思想为其灵魂,强调贵己、为我、全生、避害,不以物累形,希望通过个体的自我完善而达到社会和谐,形成了十分有个性的流派。尽管后世常将其思想误解为个人主义,但在战国时期,杨朱学说与墨家学说的影响力很大,并称“显学”,这从一定角度弘扬了《道德经》的精神。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人们习惯合称老庄,他们使道家在学派林立的春秋战国时期独树一帜。《庄子》一书继承并发展了《道德经》“道法自然”的主张,强调齐物、逍遥、全生、保身、游世,使《道德经》以新的面貌发扬光大,使道家学派的特色更加鲜明。

黄老之学是秦汉之际的道家流派之一。此流派托黄帝之名,兴老子之学,主要著作是《吕氏春秋》和《淮南子》。黄老之学,其主要思想来源于《道德经》,同时融合儒家、阴阳家、名家、法家、兵家等学说,以经邦治国为目的。《淮南子》是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而成,以“道”为宗旨,发展了《道德经》无为而治的思想。《淮南子》为汉武帝制定休养生息的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撑,在政治领域突显了《道德经》的价值魅力,并巩固了道家学派的地位。

道家还随着汉末道教的形成,以及魏晋玄学的流行不断发展。魏晋玄学之后,很少再出现杰出的代表人物,但道家的发展依然绵绵不绝,《道德经》作为道家经典一直受到推崇和重视。

不仅是道家经典,《道德经》还堪称道教圣典。道教各派都信仰“道”,认为大道化生天地,长养万物,是宇宙和人生的根本,所以,才称道教。“道”这一概念来自《道德经》,《道德经》自然被道教信徒奉为经典。《道德经》的作者——老子,被道教信徒神化为太上老君,奉为道教教主,视为大道的化身。虽渗入了种种宗教要素,如长生成仙等,但道教的教理和教义仍以《道德经》为基础,《道德经》的天道、修身、养生等思想深深影响了道教。

《抱朴子》

《太平经》是东汉时期出现的中国早期道教的经典之一,它以《道德经》为理论基础,充分融入了道家思想;五斗米道的创立者张道陵让教徒诵习《老子五千文》,撰写的道教著作《老子想尔注》更是用道教思想来注解《道德经》,这样一来,道家经典自然融入了神仙、阴阳、巫术、医药等内容,成为道教的基本经典,更容易在道教信徒中传播;东晋时期,金丹道教的创始人葛洪撰有《抱朴子》一书,他在内篇中吸取了《道德经》“道”的本体论以及养生等观念,再加上神仙、方药、鬼怪等内容,使《抱朴子》成为道教经典,推动了官方道教的发展;《周易参同契》是中国早期道教的一部炼丹著作,《道德经》也是其思想来源之一,对丹道修炼等有重要指导作用。在历史长河中,本来单纯的道家著作《道德经》与道教形成了系列交集,对道教炼丹、修道、游仙等起到指导作用,可谓道教圣典。

2.魏晋玄学的“三玄”之一。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分裂,儒学难以维持独尊地位,这种形势下,道家与佛教思想获得了发展的空间,魏晋玄学由此而兴。魏晋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的一股哲学思潮,它在老庄哲学的基础上,儒道兼综,主要探讨“有无”“本末”等有关宇宙本体,以及天人关系的问题。魏晋玄学十分抽象、玄奥、深远,正如《道德经》所言: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一章)

此句正是玄学名称的由来。

玄学家大多是当时的名士,相当于今天的知识分子。一方面,两汉经学的繁琐迂腐、谶纬神学的浅薄粗陋不受名士欢迎,《道德经》等著作的哲学思辨则深受名士喜爱;另一方面,统治阶级内部激烈的权力斗争,让名士看到了名教布幔下的虚伪与残忍,相比之下,《道德经》等著作提倡的自然、虚静、淳朴更容易让名士找到精神家园。为了避祸全身,名士不再以拯救天下为己任,不再以国家社稷为重,不敢直接评论时事与人物,而是远离政治,言及高远,崇尚清谈。玄学家把《周易》《老子》《庄子》结合起来,并称“三玄”,这三部著作都有抽象、玄妙的特点,是魏晋玄学名士清谈、辩论、析理的重要经典。

魏晋玄学家热衷于探讨,如何在道家的自然中安顿好儒家的名教。“正始玄学”时期,何晏、王弼以“无”为本,认为“无”是自然、社会、人类生存的依据,提出名教出于自然的观点,主张人们应顺应自然,治理国家应无为而治。这些思想的源头正是《道德经》。当时,何晏注《道德经》,撰《道德论》;王弼撰《老子道德经注》和《老子指略》等,前者是迄今为止《道德经》一书最重要的注释之一。对于《道德经》的注本,尽管何晏、王弼采用六经注我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玄学思想,但其本旨还是“道”,其主要概念是“无”“有”“自然”“无为”等。作为“三玄”之一,《道德经》最早受到玄学家的重视,并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竹林玄学”时期,嵇康提倡“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集·释私论》),即抛弃封建纲常名教,顺应人的本性,率真自然、毫不做作地生活。这一主张继承了《道德经》“道法自然”的观点,并使其获得了时代意义。

总之,魏晋玄学家关注的问题,如道、有无、自然、言意、体用等概念大多来自《道德经》,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使名士逐渐超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维方式,对宇宙、社会、人生进行哲学反思,这种反思影响了后世的中国人。由于道家学派以魏晋玄学的形式得到新的发展,所以,魏晋玄学被一些人称为新道家。

3.佛教般若空义与平常心。

东汉末年,佛教从古印度传入中国。魏晋时期,《道德经》《庄子》随着玄学思潮的兴起而广为流行,它们除受到玄学家的青睐,还得到僧人的推崇,这种情形逐渐打开了玄佛合流的局面。鸠摩罗什、道安、僧肇等佛教高僧都曾精研老庄思想,用《道德经》的思想来发展佛教理论。僧肇是鸠摩罗什最有影响力的弟子之一,《高僧传·晋长安释僧肇》曾记载,他“爱好玄微,每以《庄》《老》为心要。”随着佛经的大批传入,许多僧人纷纷用玄学思想、玄学术语来解释佛教理论,史称“格义佛教”。作为一种异域文化,佛教因此顺利在中国本土扎根,并逐渐兴盛起来。

道安法师是东晋著名的佛教领袖,被誉为“一国神器”,他创立了佛教般若学的重要派别之一——“本无宗”。“本无宗”认为“色”(指物质世界)、“心”(指精神世界)都是假名,都没有自性,称为“空”;对“空”的解释上,强调以无为本,从无出有。“本无宗”的主张与玄学家何晏、王弼的“贵无论”十分相似,都是从事物本体、宇宙本源角度来思考问题,被认为是佛教般若学的正统。追根溯源,道安对于般若的理解深受《道德经》“道”“有”“无”等概念的影响。

僧肇是鸠摩罗什最有影响力的弟子之一,他吸收了佛教般若性空的思想,写下《肇论》。今本《肇论》由《宗本义》《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和《涅槃无名论》构成。其中的不真、空、生灭、有无、实相、法性等概念,系统揭示了佛教世界观。由于在般若学上研究的成就,僧肇被誉为“东土解空第一”。虽然僧肇主观上极力想摆脱玄学对佛教的影响,但他对大乘佛教般若性空学说的阐述,还是受到《道德经》及玄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正是把《道德经》《庄子》与《维摩经》《大品般若经》等相结合,深入探讨体用、动静、有无等问题,以“道”比附般若,以有无比附色空,僧肇才恢复了般若空观的本来含义。

马祖道一是唐代著名的禅师,他是洪州禅的代表人物,主张“平常心是道”(《景德传灯录·江西大寂道一禅师语》)。“平常心”是人的内心处于自然而然、没有分别、没有执着的状态;“道”是指真如佛性。马祖道一鼓励众生持有“平常心”,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当下,如行住坐卧、举手投足、穿衣吃饭、运水搬柴等,体悟本来具足的真如佛性,获得解脱。“平常心”有随缘任运、天真自然的特点,使禅宗具备浓厚的生活化气息。实践中,马祖道一常采取机锋、棒喝等方式传授禅法,接引学人,截断学人思路,使他们在任自然的状态下体道。马祖道一正是把《道德经》“道”“自然”的概念与佛教理论相结合,才提出“平常心是道”的观点,为禅宗的发展输入新鲜活力。这一观点在唐宋年间广为流传,时至今日,人们还经常思考:如何在每一个当下让自己拥有“平常心”,从而获得心灵的清静、平和与安宁,能够健康、从容、幸福地生活。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