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与人生哲学
(四)《道德经》与人生哲学
《道德经》以“自然”“无为”为基础,向人们描述了清静空明、淡泊寡欲、柔弱不争的人生哲学,对人们的修身和处世有经久不衰的指导作用。《道德经》的人生哲学恰如一股暗流,你一旦领悟,它可以瞬间激活人生,让你感受安宁的心灵、节制的生活、淡然的人生何其珍贵。
1.清静空明及其影响。
《道德经》主张“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十六章),并强调“重为轻根,静为躁君”(《道德经》二十六章)。可见,清静空明的内心十分重要。清静空明是人生修养的一种方法,是达到自然、从容的人生境界不可或缺的途径之一。在老子看来,清静的心灵能让人平静,不容易为外界名利财富所迷惑,正所谓“清静为天下正”(《道德经》四十五章)。同时,心灵保持空明的状态,才能接纳万物,与“道”融为一体,散发出自然与真朴的气息。
《道德经》清静空明的人生哲学影响了庄子。庄子说:“虚者,心斋也。”(《庄子·人间世》)“心斋”就是去除环境、欲望、杂念、情感、知识等干扰,精神专注,让心灵达到虚静的状态,相当于心灵的斋戒。庄子还提倡“坐忘”。“坐忘”就是以静坐的姿势,忘掉形体、聪明、知识、事物等,与“道”合一,实现心灵的超越。“心斋”“坐忘”是告诉人们如何以一种内省、直觉的方式使心灵获得清静,从而发现真实的自我,体验自然之“道”,对《道德经》的人生哲学而言,这是具体操作模式的探索。
《道德经》清静空明的人生哲学也影响了魏晋玄学。魏晋玄学主要探讨有无、本末、动静等问题,但若从人生哲学的视角看,则是探讨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如何解决心灵的安宁问题。嵇康在《释私论》一文中提出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就是要人们顺着自然本性,超越社会生活中的是是非非、条条框框,任心而行。“越名教而任自然”虽有“狂”“逸”之特色,却表明,玄学名士在探索一种安身立命之道来恢复内心的安顿与宁静,这是对《道德经》致虚守静人生修养方法的应用。在当时司马氏集团的血腥统治下,“竹林七玄”中阮籍、嵇康等名士尤好老庄,他们率真自然、任达放诞的风气是《道德经》人生哲学的另类体现,影响了中国人。
《道德经》清静空明的人生哲学还影响了道教。《清净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虽然只有几百字,却对道教信徒形成很大影响。它强调:“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即遣欲、澄心之后,人就能达到清静境界。它还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修道者内观生命,排除私欲、妄想、杂念,放弃执着,身心才能进入虚静状态,与天地自然交融,悟“道”而升仙。清静实际上是一种身心超脱、绝对自由的境界,令人神往。《清净经》把源于《道德经》的清静应用于修身和成仙,对日后道教的发展、对中华文化的特色形成深远影响。
2.淡泊寡欲及其影响。
老子并不否定人的合理欲望,他理想中人们的生活场景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道德经》八十章),但他反对膨胀的欲望,提出“少私寡欲”的主张。
人们在生活中容易受到声色货利的迷惑,从而失掉自然、纯真、素朴的本性;人们一旦迷失自我,就会被欲望牢牢控制,越陷越深,无法自拔,潜在的灾祸和不幸就会降临。所以,《道德经》提醒人们把欲望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那么,人们如何节制自身的欲望呢?一方面,《道德经》强调“为腹不为目”(《道德经》十二章)的模式,认为简单的生活合乎大“道”,是明智的;另一方面,《道德经》强调知足的心态,认为“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经》四十六章),适可而止、懂得满足的这种满足,将是永远的满足。
《道德经》追求淡泊寡欲的人生哲学,一方面被庄子继承,成为他轻视名利、追求“逍遥游”的思想来源;另一方面影响了《淮南子》。庄子视相位如腐鼠,视财富如粪土,追求“逍遥游”,如大鹏扶摇高飞九万里,“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天下》)。“逍遥游”是个人精神的绝对自由,表现为在世俗生活中,个人能够不为物累,不为名困,不随境迁,正所谓“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庄子·大宗师》)。这是心灵毫无系缚、自由自在、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至高境界。如今,在喧嚣的闹市,人们在心中保留一块净地进行“逍遥游”,摆脱外界诱惑对人的束缚和羁绊,不失为明智之举。
《淮南子》认为要通过养形、养神、养心三者来养性,即实现虚静平和之性,这是对《道德经》致虚守静、少私寡欲人生哲学的继承和发展。《淮南子·主术训》说:“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认为君主不淡泊寡欲,就无法昭明贤德;不安宁恬静,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后来,这句话演变为“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广为流传。对世俗名利的轻视,对安宁心境的重视,恰恰体现了现代人对《道德经》人生哲学的认同。
两晋时期,佛教通过比附魏晋玄学获得了一定发展,而《道德经》是“三玄”之一,其淡泊寡欲的人生观也影响到佛教。东晋时期,佛教“本无宗”的代表——道安法师认为,人世间种种苦产生的原因是贪、嗔、痴三毒,而人们身陷苦中却不自知,还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享受。他在《十二门经序》中把人们对身外之物的贪恋表述为:“甘处欣欣,如居华殿,嬉乐自娱,莫知为苦。”为拯救被贪、嗔、痴迷惑的世人,道安提出节制欲望的主张:通过遵守佛教戒律,把贪、嗔、痴三毒断灭在产生前;修习禅定,止纷乱心;学习佛教理论,增加佛教智慧。这一主张在佛教界呼应了《道德经》淡泊寡欲的人生观,启发人们不从索取和占有中获得满足,从根本上关注了人生的苦难问题。
3.柔弱不争及其影响。
《道德经》认为: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道德经》四十三章)
这是强调柔弱胜刚强。柔弱象征着坚韧、谦虚、耐心、新生、活力,蕴藏着巨大的力量,对人生具有深刻的意义。《道德经》还认为,柔弱是一种美德。人们如果具备了柔弱的品质,就能心态平和地为人处事,没有怨气。因为柔弱,周围的人更容易接纳你;因为柔弱,你保持了以退为进的优势;因为柔弱,你显示了尊贵的姿态。其实,守柔是一种人生境界。甘愿处柔、不逞强、不出头的,往往是大智若愚之人,是充分自信之人。
《道德经》还强调“不争”。“不敢为天下先”是老子的“三宝”之一,它是关于“不争”的人生哲学。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自古以来,人们为了争夺功名利禄,往往费尽心机、勾心斗角、不择手段,乃至拼个你死我活,最后两败俱伤。人们唯恐落后、吃亏,情不自禁地明争暗斗,其实名利地位还没争到,早已心神不宁、情绪起伏、伤痕累累,可谓伤神、伤心、伤身,也破坏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原来,“不争”比“争”有更好的结果。“不争”之人往往因包容、无私、淡然的品格受到拥护,被人们推到前面,成就事业。“不争”的可贵之处在于含藏内敛、雍容大度,《道德经》提倡的正是这种低调的人生。
《道德经》柔弱不争的人生观影响了庄子。在乱世,庄子逆时代潮流,在《庄子·养生主》中提出“安时而处顺”的主张。“安时而处顺”是指随顺时机,顺应自然规律,哀伤和欢乐都不能侵入人的身心。那么,如何做到呢?庄子说:
用心如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庄子·应帝王》)
强调把心视若一面镜子,对于外界的一切,不送不迎,任其来去。也就是说,人生在世,能够不为外界物质名利、得失苦乐所左右,可以遵从自己的心去生活。在乱世,人很难掌握自己的命运,如果“用心如镜”,对待棘手的、复杂的、难以掌控的、不可预知的事,人们的心才能“安”下来,才能悠游自适。庄子“安时而处顺”的人生态度十分舒缓,强调顺其自然,而不是争名夺利,这样,人们才不容易有牵绊,才不会被伤害。这是一种较为达观的人生态度,把《道德经》柔弱不争的思想上升到豁然自适的境界,可谓人生的大智慧。
4.儒道互补的人生哲学。
《道德经》清静空明、淡泊寡欲、柔弱不争的主张,奠定了道家人生哲学的基调,它流露出的自然、真朴特色,对心灵的关怀,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与儒家相比,道家不是主流意识形态,但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生哲学,并与儒家的人生哲学实现互补。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它强调内圣外王,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哲学;它贴近现实,积极进取,强调自我实现与社会关怀。《论语·述而》这样描述孔子: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这个人,用功起来忘记吃饭,快乐起来忘记忧愁,不知道衰老快要到来,从中可见孔子勤奋好学的精神,连他自己都说: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治长》)
孔子的思想影响了后代儒家学者,也影响了广大民众,这种进取的精神成为中国民族强大的精神动力。
儒家提倡刚毅的精神,在《论语·泰伯》中,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士人一定要有远大的抱负、坚韧的意志,因为他的责任重大,且路途遥远。又如《周易》所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儒家推崇积极向上的精神,主张通过个人的努力去克服困难、追求理想,如:
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
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儒家还十分重视家国意识,孟子说: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顾炎武说: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正始》)
张载说: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近思录·为学》)
流传至今的这些名言,无不让人感受到儒家人生哲学的深层魅力,在历史上、现实中不断地激励着中国人超越小我,心系家国。
在中国古代社会,儒道互补的人生哲学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并真实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人们得意时用儒家的人生哲学,为国为民做事,追求责任、理想、抱负、担当;失意时用道家的人生哲学,做山林隐士,游名山大川,躬耕乡野,追求清静、淡泊、节制、柔弱。儒家人生观令人精进、振奋,道家人生观令人脱俗、健康,儒道人生观形成互补。有时候,人们以一种人生哲学为主,更多时候,人们潜意识里两种人生哲学同时在起作用。儒道互补是一种可进可退的人生观,进和退都体现着从容。所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一直都是丰富多彩的,在无法预知的人生道路上,人们的心灵总能得以慰藉,许多复杂的人生问题总可以迎刃而解。
不少西方人认为,许多中国人没有信仰,这是一件相当可怕的事情。在他们眼里,没有信仰,就意味着没有精神家园,就会无所畏惧、无恶不做。事实上,他们可能不了解,也难以体会,儒道互补的人生哲学对中国人精神世界所形成的巨大影响,大多数中国人不需要再到宗教中寻找精神家园。这种情形通过世代沿袭一直持续到今天,还会继续下去。儒道互补的人生哲学,既能给人们提供追逐梦想的动力,又能帮助人们排解种种压力和不良情绪,使人们在困苦、劳累、不确定的生活中,始终保持从容、舒缓、坦然的生活态度。当人们开始领悟,就会发现人生处处充满弹性,可进亦可退,能上又能下,这正是儒道互补的人生哲学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