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辩证思想》
(二)辩证思想
二十二章
【原文】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①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注释】
①自见:自现,即自显于众。
【译文】委曲反能保全,弯曲反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能生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所以有道人持守着“一”作为天下事物的范式。不自我表现反而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而能彰显,不自我夸耀反而有功劳,不自我矜持反而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人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人所说的“委曲可以保全”这些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实在应该持守它并以它为归趋。
四十五章
【原文】大成①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②,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③,清静为天下正④。
【注释】
①成:完满。
②冲:空虚。
③静胜躁,寒胜热:此句王弼本原作“躁胜寒,静胜热”,意思很不通顺。《道德经》二十六章强调“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可见,老子不主张“躁”。有人将其改为“静胜躁,寒胜热”后,意思比原文要通顺很多,而且与后文“清静为天下正”一致。所以,依据这个说法改为“静胜躁,寒胜热”。
④正:准则、模范。
【译文】最完满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有欠缺似的,但是它的作用永不衰竭。最充盈的东西,看起来好像很空虚似的,但是它的作用不会穷尽。最直的东西看起来好像弯曲似的,最巧的东西看起来好像笨拙似的。最大的辩才看起来好像口讷似的。清静克服躁动,寒冷克服炎热,清静无为是天下的准则。
四十四章
【原文】名与身孰亲①?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②,可以长久。
【注释】
①亲:亲近。
②殆:危险。
【译文】名声和生命比起来,哪一个更亲切?生命与货利比起来,哪一样更重要?得到名利、财货,和失去生命,哪一个有害呢?所以,过分地爱惜名声就一定有重大的耗费,过多的藏货就一定会招致惨重的损失。知道满足,才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才不会产生危险;这样可以保持长久。
六十四章
【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①易谋。其脆易泮②,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注释】
①兆:征兆。
②泮(pàn):破。
【译文】局面安定时容易持守,事情未见迹象时容易图谋。东西脆弱时容易破开,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在事情尚未萌芽的时候就早做准备,在祸乱产生以前就早做防备。合抱的大木,是从嫩芽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强作妄为必定失败,执意把持必定失去。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不会失败;没有把持,所以不会失去。一般人做事,常常在快要成功时遭遇失败。如果在事情结束时,也像开始那样谨慎小心,就不会失败了。所以圣人欲求的就是没有欲望,不重视难得的货物;想学的就是没有学识,以补救人们离道失真的过失。圣人这样是用来辅助万物自然发展,而不敢有所作为。
五十八章
【原文】其政闷闷①,其民淳淳;其政察察②,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③,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④,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注释】
①闷(mèn)闷:昏昏昧昧,无为、宽厚的意思。
②察察:严苛、苛刻。
③倚(yǐ):凭借、依凭。
④刿(guì):伤。
【译文】治国者为政宽厚,人民就淳朴;治国者为政严苛,人民就狡诈。灾祸含藏着福的因素,福中潜伏着灾祸的根子。谁知道它们的究竟?它们是不定的。正会再变成奇,善会再变成恶。人们的迷惑,已经很久了。所以圣人方正而不会割到人,锐利而不会伤害人,直率而不会放肆,光亮而不会刺目。
三十六章
【原文】将欲歙①之,必固②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③。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注释】
①歙(xī):合、收。
②固:定。
③微:隐微;明:显明。
【译文】想要收合它,必定先张开它;想要削弱它,必定先使它强盛;想要废弃它,必定先兴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定先给予它,这个道理看似隐微,其实很显明。那只是遵从柔弱胜刚强的道理罢了。鱼不能离开使它生存的深渊,国家的利器不能随便耀示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