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关于“道”》
(一)关于“道”
一章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①;名可名,非常名②。无③,名天地之始;有④,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⑤。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①道:第一个“道”与第三个“道”是名词,是《道德经》非常重要的概念;第二个“道”是动词,是表达的意思。
②名:第一个“名”与第三个“名”是名词,指名称;第二个“名”是动词,是表述的意思。
③无:指没有形象、不可捉摸的“道”。
④有:指有形象的具体事物。
⑤徼(jiào):边际,边缘,引申为端倪。
⑥玄:深奥、微妙、神秘。
【译文】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恒常不变的道;可以用名称来表述的名,就不是恒常不变的名。无,是形成天地的本始;有,是创生万物的根源。所以,常无欲,可以观万物始成的微妙;常有欲,可以观万物归终的端倪。“始”与“母”,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不同,都可以称为玄妙,玄妙而又玄妙,是一切玄妙的门径。
四十章
【原文】反①者道之动;弱②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注释】
①反:反有三种意思。一是相反相成,强调对立统一;二是反向运动,强调反面的、负面的价值;三是循环往复,强调返回根源。
②弱:柔弱,强调反面的、负面的,是《道德经》的重要思想。
【译文】道的运动是循环往复的;道的作用是柔弱谦下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四十二章
【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①。万物负阴而抱阳②,冲气③以为和。人之所恶(wù),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④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⑤。
【注释】
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二是指阴阳二气;一是指阴阳二气生成之前的混沌之气;三是指阴阳二气通过交合形成的和气。
②负阴而抱阳:背阴而向阳。
③冲气:交合、激荡。
④强梁:刚强、强暴。
⑤教父:施教的根本。
【译文】道是化生万物的总根源,道生出一种混沌未分之气,这种气生成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不断交合而形成和气,这种和气创生了万物。万物背阴而向阳,阴阳二气相互激荡而形成新的和谐体。人们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是国君们却用来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表面上看是受损,其实却是得益;表面上看是得益,而实际上却是受损。别人拿来教导我的,我也拿它来教导别人。强暴的人是不得好死的,我就把这句话作为施教的根本。
二十五章
【原文】有物混①成,先天地生。寂兮寥(liáo)兮,独立不改②,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③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④。
【注释】
①混:混沌未分的状态,浑然一体。
②独立不改:形容道的绝对性和永恒性。
③人:本章前两个“人”字,王弼本误为“王”,认为“王”是人之主,为大,与天、地、道匹配;然而,人为万物之灵,应以人为万物代表,根据傅奕本、范应元本改为“人”。而且,后文接下去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逻辑上看,“王”字应改为“人”。
④道法自然:道纯任自然,自然而然。
【译文】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存在了。它没有声音,也没有形体,却独立长存而永不改变,循环运动而永不停止,可以作为天下万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把它叫作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返回本源。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自然而然。
五十一章
【原文】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①之、毒②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注释】
①亭:成。
②毒:熟。
【译文】道生成万物,德畜养万物,万物呈现各种形态,环境使万物成长。所以万物没有不尊崇道而珍视德的。道之所以受到尊崇,德之所以受到珍视,就在于它们不干涉万物,而顺任自然。所以,道创生万物,德畜养万物:使万物成长化育,使万物安定成熟,使万物得到养护。产生万物却不据为己有,化育万物却不自恃其能,长养万物却不主宰万物,这就是微妙深远的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