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修身思想》
(三)修身思想
十九章
【原文】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①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注释】
①文:文饰。
【译文】去除聪明和才智,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利益;去除仁德和义理,人民能够恢复孝慈的天性;去除机巧和货利,盗贼自然会消失。这三者,都是用来文饰的,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要让人们有所遵循:保持朴素,减少欲望。
十二章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①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②。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注释】
①驰骋:纵横奔走。
②妨:伤害。
【译文】过分地追求色彩的享受,必定眼花缭乱;过分地追求声音的享受,必定听觉不灵;过分地追求味觉的享受,必定味觉失灵;过分地纵情于狩猎,必定心神不宁;过分地追求稀有货物,必定行为不轨。圣人只求填饱肚子,不求声色耳目之欲,所以,摒弃奢侈浮华,追求质朴宁静。
五十章
【原文】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①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②。
【注释】
①兕(sì):犀牛。
②无死地:没有进入死亡的境地,意即没有死的机会。
【译文】人出世为生,入地为死。能够长寿的有十分之三,短命的有十分之三。本来可以长寿,却自己走上死路的,也有十分之三。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奉养太厚了。曾听说,善于养护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在军队打仗不会被兵器所伤。犀牛没有办法用它的角,老虎没有办法用它的爪,兵器没有办法用上它的刃。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善于养生的人,没有进入死亡的境地。
四十六章
【原文】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①;天下无道,戎(rón g)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注释】
①粪:耕田、耕种。
【译文】天下有道时,战马没用了,只好用来耕田;天下无道时,母马都得要在战场上生产。祸患,没有比不知足更大了;罪过,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了。所以懂得满足的这种知足,才是永远的满足。
十六章
【原文】致虚极,守静笃①,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注释】
①致虚极,守静笃:致虚是指消除心智的作用,使心灵空虚无知;守静是指除去欲念的干扰,使心灵安宁沉静;极、笃是极端、极致的意思。
【译文】致虚、守静的工夫,都要达到极致的境地。万物蓬勃生长,我看出循环往复的道理。万物纷纭变化,各自返回其本源。返回本源叫做静,静就是它们的本性。复归本性是自然的常道,知道常道叫做启明。不知常道,轻举妄动,就会产生祸患。知道常道的人就能包容一切,包容一切就能坦然大公,坦然大公才能做到无不周遍,无不周遍才能合乎自然,合乎自然才能体合大道,体合大道,才能保持长久。这样,终身可以免于危险了。
五十五章
【原文】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chài)虺(huǐ)蛇不螫(shì),猛兽攫鸟不搏①。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②之合而朘③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④,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⑤曰祥⑥,心使气⑦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注释】
①猛兽攫(jué)鸟不搏:此句王弼本原作“猛兽不据,攫鸟不搏”,和上句“蜂虿虺蛇不螫”文字不整齐一律,根据帛书《老子》改。“攫”是凶、猛的意思。
②牝(pìn)牡:禽兽雌的叫牝,雄的叫牡,引申为阴阳二性。
③朘(zuī):王弼本原作“全”,根据帛书《老子》改作“朘”,指婴孩的生殖器。
④嗄(shà):哑。
⑤益生:过度养生,放纵欲望。
⑥祥:可指福祸,此处专指祸。
⑦心使气:心有知觉,气无情虑,以心使气,有违自然。
【译文】含德深厚的人,可以和刚出生的婴儿相比。蜂蝎毒蛇不螫咬他,猛兽凶鸟不扑击他。他的筋骨柔弱,但小拳头却握得很紧;他不知道男女交合,但小生殖器却自动勃起,这是精气充足的缘故。他整天哭号,但喉咙却不会沙哑,这是元气淳和的缘故。能够知道柔和道理的叫做“常”,知道常道的叫做“明”。过度养生、纵欲就会产生灾祸,有欲的心主使生理本能就是逞强。过分强壮就趋于衰老,这叫做不合于道,不合于道很快就会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