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治国思想》
(五)治国思想
三十七章
【原文】道常无为①而无不为②。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③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注释】
①无为:顺其自然,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不妄为。
②无不为:无所不为。因为万物依道而生,所以,没有什么不是道所作为,这是就道的作用而言的。
③镇:镇服、压制。
【译文】道永远顺任自然,然而又无所不为。侯王如果能够持守它,万物将会自我化育。在自我化育的过程中,私心贪念就会产生,我将用道的真朴来镇服它。用道的真朴来镇服它,万物就不起贪欲。不起贪欲而趋于清静,天下便自然复归于安定了。
五十七章
【原文】以正①治国,以奇②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③,国家滋昏;人多伎(jì)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hào)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注释】
①正:清静之道。
②奇:奇巧、诡秘。
③利器:权谋诡诈等。
【译文】用正道治理国家,用奇术带兵作战,用不搅扰人民的方式来治理天下。我怎么知道是这样的?是从下面几件事看出的。天下的禁忌越多,人民就越贫穷;人民的权谋诡诈越多,国家越陷于混乱;人民的技巧越多,邪事就越接连发生;法令过于繁苛,盗贼越来越多。所以圣人说:“我无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喜欢清静,人民就自然上轨道;我不搅扰,人民就自然富足;我没有私欲,人民就自然朴实。”
六十章
【原文】治大国,若烹小鲜①。以道莅②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③焉。
【注释】
①小鲜:小鱼。
②莅(lì):临。
③归:会归。
【译文】治理大国,就像煎小鱼。用道治理天下,鬼怪就不会作祟来伤害人;不但鬼怪不会伤害人,神灵也不会伤害人;不但神灵不伤害人,圣人也不会伤害人。鬼神和有道者都不伤害人,所以德会归于民。
三章
【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①。常使民无知无欲②,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注释】
①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心、志是指精神,意即使民众返朴归真;腹、骨指身体,使民众过上简单朴实的日子。
②无知无欲:消解伪诈的心智活动,消除贪欲的膨胀。
【译文】不崇尚贤才,民众就不会争着当贤才;不看重难得的货物,民众就不会沦为盗贼;不显耀容易引起欲望的事物,民心就不会被扰乱。所以,有道的人治理民众,要简化他们的心思,填饱他们的肚子;削弱他们的意志,强健他们的筋骨。常常使民众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贪多的欲念,使那些有智巧的人不敢肆意妄为。遵循无为的原则,国家就没有什么治理不好的。
五章
【原文】天地不仁①,以万物为刍狗②;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③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注释】
①不仁:没有偏爱,不偏私。没有偏爱,看似没有感情,其实是对万物自然本性尊重,也是对民众本性的尊重,是真正的无私、真正的平等。
②刍(chú)狗:是草扎成的狗,在祭祀时使用。用的时候,倍受重视、倍加爱惜;用完之后,随即扔掉,甚至遭到行人踩踏。
③橐龠(tuó yuè):风箱。风箱是一种手动生风旺火的工具,它里面虽然是空的,但不是真空,有空气的存在,所以,越是拉动它,火会越旺。
【译文】天地没有偏爱,把万物当作刍狗,让它们自生自长;圣人没有偏爱,把百姓当作刍狗,让他们自我化育。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风箱吗?虽然空虚,但不会穷竭;发动起来,就生生不息。有为多言容易陷入困境,不如守住虚静。
三十一章
【原文】夫兵者①,不祥之器;物②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③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注释】
①夫兵者:王弼本原作“夫佳兵者”,佳兵意思很难通,依据帛书《老子》删去“佳”字;“兵”指兵器。
②物:指人。
③恬淡:心平气和,淡然。
④泣:有两种意思,一是哭泣;二是莅的误写,是莅临、对待的意思。本章用第二种意思。
【译文】兵器是不吉祥的东西;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肯使用。君子平时以左方为贵,到用兵时以右方为贵。兵器是不吉祥的东西,不是君子使用的东西,如果迫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淡然处之。战胜了也不要洋洋得意,如果洋洋得意,就是喜欢杀人。喜欢杀人的人,是不能够得志于天下的。吉庆的事情以左方为上,凶丧的事情以右方为上。偏将军在左方,上将军在右方。这是把战争当作丧礼来看待。杀人多了,要以悲哀的心情来对待,打胜仗了,也要以丧事来处理。
五十九章
【原文】治人事天①,莫若啬②。夫唯啬,是谓早服③;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dǐ),长生久视之道。
【注释】
①事天:天,是指天所赋予人的本能;事天,就是修养身心。
②啬(sè):与六十七章“三宝”中的“俭”同义,是俭约、节俭、爱惜的意思。
③早服:“服”通“备”,准备;早服即早做准备。
【译文】治理国家、修养身心,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俭约。俭约就是早做准备;早做准备就是不断地积德;不断地积德就没有什么不能克服;没有什么不能克服就无法知道力量的极限;力量大到不知极限,就可以治理国家;掌握治理国家的根本之道,可以长久维持。这就是根深蒂固、长生久视的道理。
二十九章
【原文】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①。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②物③或行或随;或嘘④或吹;或强或赢(yín g);或培⑤或隳⑥。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注释】
①不可执也:王弼本原缺这一句,根据刘师培的说法和王弼注文,在“不可为也”句后,补“不可执也”。
②故:夫,发语词,没有意思。
③物:指人。
④嘘(xū):王弼本原作“歔”,根据景龙本,改为“嘘”。“嘘”是出气缓的意思,引申为性缓;下文“吹”与“嘘”相反,是出气急的意思,引申为性急。
⑤培:王弼本原作“挫”,根据帛书《老子》改。“培”是自爱的意思。
⑥隳(huī):毁坏、崩溃。
【译文】要想以有为来治理天下,我看那是办不到的。天下是神圣的,治理它不能有为,不能把持。有为的人一定会失败,加以把持的人一定会失去。人的性情不一,有的喜欢前行,有的喜欢跟随;有的性缓,有的性急;有的强壮,有的瘦弱;有的自爱,有的自毁。所以,圣人治理天下,要去除极端的、奢侈的、过度的措施。
八十章
【原文】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①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②。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注释】
①什伯之器:古代军队的编制,十个人称为什,百个人称为伯。王弼将“什伯之器”解释为十人百人共用的兵器;陈鼓应依据河上公本改为“什伯人之器”,将其解释为十倍百倍于人工的器械。
②使民复结绳而用之:“民”,王弼通行本原作“人”,与前后文不一致,依帛书《老子》改。
【译文】国土很小,人民很少。即使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人民重视死亡而不愿意迁移到远方。虽然有舟船车辆,却没有机会去乘坐;虽然有铠甲兵器,却没有机会去陈列;人们回复到古代,用结绳记事。人们觉得:饮食甘美,服饰美观,居所安适,习俗欢乐。邻国之间彼此都可以看到,鸡鸣狗叫的声音相互都能听到,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相往来。
十七章
【原文】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译文】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只知道他的存在;次一等的,人民都亲近他、赞美他;再次一等的,人们都畏惧他;最末一等的,人们都侮辱他。统治者不够诚信,人民就不信任他。最好的统治者每天都很悠闲,不轻易发号施令。等到大功告成,事情办好,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