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十八章·柔之胜刚》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柔之胜刚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其无以易之[1]。
柔之胜刚,弱之胜强,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2]。
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
正言若反[3]。
【注释】
[1]易:变易,代替。
[2]受:承担。垢:污垢,耻辱。
[3]正言若反:正面的话好像反话一样。
【译文】
天下万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
然而攻击坚硬强壮之物没有能胜过它的,
因而水是没有事物可以代替得了的。
柔胜刚,弱胜强,
天下没有不知道的,但没有哪个能做到。
因而圣人说:
“能承担国家屈辱,才能称得上国家的君主;
能承担国家的灾难,才能做天下的君王。”
正面的言语好像是在反说一样。
【解析】
水在老子的《道德经》里曾多次出现,水作为柔弱的象征贯穿于老子思想的整个过程中,备受老子称道。
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已介绍了水的特性,比如它的顺势而为,甘居下位、柔弱、顺畅、坚韧等都是我们所熟知的,所以不再一一赘述。老子说天下万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它却是最坚强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老子所处的时代,科技不发达,很多自然现象人们无法对其正确诠释,常常以神化的力量进行曲解。比如对于洪水,人们将其比喻为猛兽,以为有一个管理水的神在统治着,它时而温柔顺畅时而来势汹汹,实在让人费解。它的力量是难以估量的,所以老子说它“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绝非溢美之词。
“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说天下人都已清醒地认识到了柔能胜刚,弱能胜强的道理,但都不能像水一样貌弱而实强,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在弱肉强食的社会里,人们从小就被灌输进一种思想,那就是要争先、争强,决不能软弱,因为软弱就会被鲸吞。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人们变得争强好胜,然而越是争强越不可能强,反而真正的强者是不争,就如同水,甘居下位、温顺无比,却是最有力量的。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这是老子引用圣人的话来说明真正的君主应具备的品德。配得上做一国之主的人能够承受得了国家的耻辱,比如越王勾践,不以自己的荣辱为荣辱,为了国家不惜忍辱负重,他像水一样柔弱、能屈能伸,而不是穷兵黩武,他们知道爱惜民力,知道尊重老百姓的生命,只有这样的人才配称为国家的君主。
“正言若反”是老子对整部《道德经》中那些相反相成的言论的高度概括,比如大成若缺、大白若辱、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大辩若讷等。正面是成,反面是缺,正面是一套反面又是一套,正面和反面是矛盾的统一体。老子在此说“正言若反”,和原文并不是割裂的,它是承接上文所说的水的柔弱和刚强而来的。
为人之道
乔治·罗纳柔弱胜刚被聘用
乔治·罗纳曾在维也纳当过多年的律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逃到瑞典,变得一文不名,急切需要一份工作。他能说能写几国的语言,希望能在一些进出口公司找到一份秘书的工作。但是,绝大多数的公司都回信告诉他,因为正在打仗,他们不需要这类人才。不过,他们会将他的名字存进档案里,以备不时之需。
在这些回复中,有一封信这样写道:“你完全没有了解我们的生意。你又蠢又笨,我根本不需要什么替我写信的秘书。即使需要,也不会请你这样一个连瑞典文也写不好,信里全是错字的人。”
乔治·罗纳看到这封信时,气得要发疯。他也写好了一封信,想气气那个人。但他冷静下来对自己说:“等等!我怎么知道这个人说得不对呢?瑞典文毕竟不是自己的母语。如果真是如此,想要得到一份工作,就必须不断地努力学习。他用难听的话来表达他的意见,并不意味着我没有错误。因此,我应该写封信感谢他才是。”
于是,他重新写好了一封感谢信:“你写信给我,我实在是感激不尽,尤其是在你并不需要秘书的情况下。我对自己将贵公司的业务搞错一事深表歉意。之所以给你回信,是因为听人介绍,说你是这个行业的领导人物。我的信上有很多语法上的错误,而自己却无法自知,我备感惭愧,而且十分难过。现在,我计划加倍努力去学瑞典文,改正自己的错误,谢谢你帮助我不断地进步。”
不久,乔治·罗纳就收到那个人的回信,并且给了他一份工作。
从政之道
康熙以弱胜强除鳌拜
康熙皇帝继位时才8岁。按照当时的规矩,“皇帝年幼,由顾命大臣辅政。”当时由顺治帝临终时指定的四个辅助小皇帝的顾命大臣中,鳌拜最为专权,他并不把康熙放在眼里,贪赃枉法、自行其是。
康熙5岁就会写诗,才华出众,他觉得鳌拜处处与自己作对,是个心腹大患,就早做准备。他把一些满洲贵族的子弟招来宫中练习武艺,作为自己的亲信侍卫。
鳌拜大权独揽,谨防有实力的大臣接近皇帝,并不断派人观察宫中的动静,不让康熙羽翼丰满,要使他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这样自己就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他看见康熙和一些孩子们在玩摔跤的游戏,并不觉得对自己有何威胁,反而认为康熙胸无大志,只知玩耍,便放松了警惕。
一次鳌拜称病,好久不来上朝,康熙便亲自来到鳌拜府中探听虚实。他径直来到鳌拜的卧室,发现鳌拜在席子下面藏有利刀,知道鳌拜心怀叵测。但他很能沉得住气,不但不加以责怪,反而安抚说:“满洲勇士,身不离刀,乃是本色。”鳌拜听了,觉得康熙是个小糊涂,更加为所欲为了。
康熙探病回宫,就把那帮孩子们找来,说:“大清朝已处在危急关头,你们听我的,还是听鳌拜的?”那些孩子们平时都受到了皇上的优待,自然是愿意听皇上的了,于是,康熙就设下了陷阱。
康熙将鳌拜召进宫来,鳌拜不知是计,便大摇大摆地来见皇上。康熙便命那些孩子们玩摔跤游戏给鳌拜看。孩子们玩着玩着,一个个跌打翻滚到了鳌拜身前,这个抱腿,那个抓头,顿时将鳌拜掀翻在地。但鳌拜也不是省油的灯,他号称“满洲第一勇士”,力大无穷,他猛一挣扎,那些孩子都被他绊落在地,但这些孩子们都忠于康熙,尽管敌不过鳌拜,仍死命纠缠住他不放,正在危急关头,康熙拿出藏匿在袖中的匕首,一刀刺进鳌拜的胸中,众孩子蜂拥而上,将鳌拜擒住,康熙当即宣告:鳌拜谋反,令监禁听审。
康熙解除了权臣鳌拜和他的党羽,自己亲政。他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平息三藩叛乱,收复台湾,威震华夏,在位60年,是历史上最成功的帝王之一。
彭湃以柔克刚敲掉林统领的“鼻子”
海丰县城北有个五坡岭。古时候,宋朝文天祥屯兵在这里,部队正在吃饭的时候突遭敌兵袭击,文天祥未及应战而被擒,尽节于柴市。后人为了纪念文天祥的忠贞爱国,就在五坡岭建筑了一个“表忠祠”。这五坡岭上的表忠祠是海丰县历代的最高学府,彭湃就在这里度过他的青年时代。
1916年,袁世凯窃取了政权之后,就在全国各省布置他的党羽。派到海陆丰当“统领”的是林干材。林干材到任后,就和海陆丰的土豪劣绅互相勾结,一面捕杀反对袁世凯的人,一面大刮地皮。海丰县的土豪劣绅为感谢林干材,竟想出了一个鬼主意,要给林干材塑像,放在表忠祠里祀配文天祥。
作为学生的彭湃意外得知这一消息后,气愤万分,与同学们共同商量对策,最后,综合同学们的意见,排除了“硬拼”的简单做法,提出:不但要团结学校里的同学,还要联合社会上各界人士,一齐起来反对这种无耻的行为。
在彭湃的领导下,一个轰轰烈烈的反对林干材塑像配祀文天祥的运动,在海丰县展开了。学生们一面公开揭发土豪劣绅的阴谋,使大家认清他们的丑恶面目;一面派出代表到校长那里去请愿,要求学校出面制止林干材的塑像进表忠祠。校长不敢出面,学生就自己行动起来了。
不几天,海丰县城的大街小巷,都出现了反对林干材的塑像进祀表忠祠的标语,闹得满城风雨。
当地土豪劣绅赶忙派人调查,声言要用武力来对付。
彭湃想:如果跟土豪劣绅正面冲突起来,恐怕会吃亏。他采取了一种比较隐蔽的方式,巧妙地领导同学们继续进行斗争。
这班土豪劣绅看市面似乎已经平静,再也没有人敢出来贴标语反对他们,以为他们声言用“武力对付”的话生了效,满心欢喜地督造他们的林统领的塑像,好赶在林干材做寿的那一天进祀表忠祠。
在林干材寿诞之期前一天,林干材的塑像完工,被抬上了五坡岭,抬进了表忠祠,还派了两名卫兵在那里守着,准备在翌日举行进祀典礼。
那是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彭湃和他的同学带着斧头和凿子,趁夜深人静,卫兵不备,轻手轻脚地走近林干材的塑像,狠狠地用力一敲,就把林干材塑像的鼻子毁了。
天亮了,那两个卫兵才发现他们的林统领的鼻子被人敲掉了,两人大吃一惊,赶忙跑进城里去报告。土豪劣绅和林干材急忙赶到五坡岭,林干材一看到没鼻子的塑像,气得瞪眼吹胡子,把地主们训斥了一顿就扫兴而去,地主只好把气出在那两个卫兵身上,然后叫人把那个没鼻子的怪像抬去扔在海里了。
彭湃不畏恶势力,但又能审时度势,有礼有节,曲张自如,以退为进,出奇制胜,圆满地实现了既定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