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章(治国)》原文、译文、点评
第二章(治国)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①;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②,难易相成③,长短相形④,高下相倾⑤,音声相和⑥,前后相随⑦,恒也⑧。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⑨,行不言之教⑩;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 释
①斯恶已:就显露出丑了。斯:则,就。恶:指丑,与美对立。已:语气助词,通“了”。
②相生:相互依存。生:依存。
③相成:相互成就。成:成就。
④形: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
⑤倾:侧,依靠。
⑥音声相和:音与声互相和谐。音:发音之初的声音。声:发音以后的余音。和:和谐相应。
⑦随:跟随。
⑧恒:永恒。
⑨圣人处无为之事:圣人处事顺应自然。圣人:老子理想中的有道行的执政者——尧与舜。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王弼《道德真经注》曰:“自然已足,为则败也。”
⑩不言:不发号施令,不滥用政令。河上公《老子章句》:“以道治也,以身师导之也。”
万物作而弗始:万物兴起而不干涉。作:兴起,发生。始:主宰,干涉。
有:占有。弗:不。
恃:依仗,自恃。
居:居功。
去:离,与“居”之意相反。
译 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的时候,就显露出丑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的时候,就显露出不善了。
有与无互相依存,难与易相反相成,长与短互相显现,高与下互相依靠,音与声互相和谐,前与后互相跟随,这些都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处事顺应自然,实行不发政令的教化;万物生长而不干涉,生养万物而不占有,施为万物而不依仗,成就功业而不居功。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功业不会泯没。
点 评
本章主要论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从我们所常见的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中发现了世间万物都具有一定的联系,即它们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世间万物是对立统一的。人们只有看见过美的事物,才会发现丑的事物。只有知道什么是善,才会知道什么是不善。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和前后也是如此。前者离开后者,前者不会成立;后者离开前者亦不会成立。二者表面上看似对立,其实离开任何一方,二者都不能各自成立。这也是“道”的外化表现之一,是永恒不变的规律。老子由此更进一步想到了人该如何利用这个“道”来影响人类社会。
古人多厚古薄今,老子依然。他先举出古时圣人是如何利用这个“道”的,然后在系统地阐述自己对这个“道”的具体理解,并指导人们该怎样做。
首先,人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但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会有不同的结果,人也会获得不同的感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失为一得,一得为一失。人要正确地看待眼前的功利,放下功利心。“狡兔死,走狗烹”,陶朱公范蠡弃官从商,得以全己,眼前的功业或许会成为后来的身死之因。
其次,要注意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即要顺应自然,不要将人类自己的私欲强加给世间万物,不要干预万物的自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