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十八章(修身)》原文、译文、点评
第七十八章(修身)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①。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②,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③,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④。
注 释
①易:交换,替代,取代。王弼《道德真经注》曰:“其谓水也,言用水之柔弱无物,可以易之也。”
②受国之垢:承担国家的屈辱。
③受国不祥:承受国家的灾难。
④正言若反:正确的话却像反话。
译 文
天下万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但冲击坚硬的东西没有能胜过水的,因为水是无法取代的。
弱战胜强,柔战胜刚,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道理,但没有人能够实行。
因此,圣人说:“承受国家的屈辱,才算得上是国家的君主;承受国家的灾难,才算得上是天下的君王。”正确的话却像是反话。
点 评
本章主要论述了“以柔克刚”“正言若反”的道理。
在老子看来,水的品性是最接近于“道”的,天下万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水虽柔弱,却能冲击一切坚强的物体,它又是无法取代的。水能浸润万物,对一切似乎都可以产生影响。它可以转变为一切的形状,但是似乎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改变它的本质,这也是道所具备的本质特征之一。所以老子说“上善若水”,水是伟大而又至善的。水的这种善于自居下位、谦虚低调的特征,一般人都是非常了解的,但是很多人却难以向水学习,因此他们就达不到水的境界。
要舍小我为大我,舍小家为大家。赵太后偏爱幼子,置国家的安危于不顾,差点使赵国国亡。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惠文王去世,其子孝成王即位,但因为孝成王年幼,便由赵太后执政。当时的赵国虽有廉颇、蔺相如等人辅佐,但是国力早已大不如前。秦国看赵国正处于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局势动荡,加之新君年少无知,于是便出兵突袭赵国,欲亡赵国。赵国为挽救危局而向齐国求救,但是齐国却提出要将赵太后幼子长安君送到齐国当人质。面对如此局面,赵太后出于对幼子的溺爱,始终不愿意答应,后经过触龙的极力劝谏后才答应。在国家危亡之际,赵太后只想到了自己和幼子,而忽视了孝成王与整个赵国的安危。如此之人不能够算得上是合格的执政者,其如不及时悔悟,赵国恐将早亡矣。有大家,才有小家,有大我,才会有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