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7日星期四
首页/道德经/道德经《第十九章(治国)》原文、译文、点评

道德经《第十九章(治国)》原文、译文、点评

第十九章(治国)绝圣弃智①,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②,不足。故令有所属③:见素抱朴④,少私寡欲,绝学无忧⑤。注 释①绝圣弃智:杜绝和抛弃聪明智巧。圣:睿智,聪明。王弼《道德真经注》曰:“圣智,才之善也。”②文:文饰,巧饰。③所属:归属的地方。④见(xiàn)素抱朴:显现并坚守朴素。见:同“现”,显现。素:未染色的丝。...

第十九章(治国)

绝圣弃智①,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②,不足。故令有所属③:见素抱朴④,少私寡欲,绝学无忧⑤。

注 释

①绝圣弃智:杜绝和抛弃聪明智巧。圣:睿智,聪明。王弼《道德真经注》曰:“圣智,才之善也。”

②文:文饰,巧饰。

③所属:归属的地方。

④见(xiàn)素抱朴:显现并坚守朴素。见:同“现”,显现。素:未染色的丝。抱:坚守。朴:未雕琢的木。王夫之《老子衍》曰:“含天下之文者,莫大于素;资天下之不足者,莫大于朴。”

⑤绝学无忧:杜绝学问没有忧患。学: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之学。《六十五章》曰:“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译 文

杜绝和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利益;杜绝和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杜绝和抛弃巧诈私利,盗贼就不会存在。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作为文饰,不能够治理天下。所以要使人民的思想有归属之地:显现并坚守朴素,减少私利并清心寡欲,杜绝学问就不会有忧患。

点 评

本章主要论述了根治社会弊病的方案。

在老子看来,抛弃聪明与智巧,人民就可以获利;摒弃仁义,人民就会恢复孝慈;放弃巧利,就不会出现盗贼。老子认为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执政者不应采纳。人性本来就是质朴的,他们孝慈、无知、寡欲。但社会思想与文化在提高人们的智慧的同时将人类的本性也腐蚀了,使人们道德沦丧、追名逐利、欺伪巧诈,进而导致了整个社会的不安定。因此,执政者要抛弃这些思想理念,行自然无为之治,使百姓回归于质朴,天下才会大治。

老子这种观点有点理想化。老子所处的时代,战乱频仍,阶级等级森严,君王为了保卫国家不可能行无为之治,民众要从军打仗,于乱世中生存下来,不可能“绝圣弃智”。再者,人民无知则好统治,有利于执政者阶层的长治久安。但这种社会安定,只是执政者剥削人民而人民不会反抗的安定。老子的思想中有一种“愚民”的倾向。

但老子的这种观点对我们亦有很多启示:人们痛苦的根源,疯狂的原因,战争的出发点,都是欲望。我们需要真正的智慧,这种智慧是看透欲望的本质,超脱物外的智慧,它不是为求私欲的虚伪,亦不是追名逐利的机巧。我们要减少自身的欲望和私心杂念,善于反省,抛开那些累人的身外之物,净化自己,使自己回归到原来质朴的本性。同样,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人要控制自己的欲望,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生长规律,减少对自然的破坏,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治国也是如此,要废弃多余的政令,减少不必要的繁文缛节,净化民心与风气。返璞归真,天下必然大治。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