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7日星期四
首页/道德经/道德经《第十四章(论道)》原文、译文、点评

道德经《第十四章(论道)》原文、译文、点评

第十四章(论道)视之不见,名曰“夷”①;听之不闻,名曰“希”②;搏之不得③,名曰“微”④。此三者不可致诘⑤,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⑥,其下不昧⑦,绳绳兮不可名⑧,复归于无物⑨。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⑩。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第十四章(论道)

视之不见,名曰“夷”①;听之不闻,名曰“希”②;搏之不得③,名曰“微”④。此三者不可致诘⑤,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⑥,其下不昧⑦,绳绳兮不可名⑧,复归于无物⑨。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⑩。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注 释

①夷:无象,即无形。司马光《道德真经论》曰:“无色,无声,无体,皆归于无。”

②希:无声。

③搏:拍打。

④微:无形体。

⑤诘(jié):追问、讯问。

⑥皦(jiǎo):洁白,光明。

⑦昧:阴暗,不清楚。

⑧绳绳:无边无际。

⑨复归于无物:还原为无形无象的状态。复归:还原。无物:没有形态。

⑩惚恍:若有若无,茫然无定。

以御今之有:用来驾御当今的事物。

古始:宇宙的原始。

道纪:“道”的纲纪,即“道”的规律。

译 文

看它却看不着它,叫作“夷”;听它却听不着它,叫作“希”;拍打它却拍不着它,叫作“微”。这三者不可追问,它们原本就是浑然为一体的。它的上面既不光明,下面也不阴暗,无边无际又不可名状,一切又还原为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态的形状,没有物象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迎着它会看不见它的前面,跟随它又会看不见它的后面。

把握古时就已存在的道,来驾御当今的事物。能够了解宇宙的原始,这就是道的规律。

点 评

本章主要讲述了“道”的特点,强调了“道”的重要性。

“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它幽微不显、若隐若现、运动不息、变化不断、不可名状。“道”又是无时无刻不永恒存在的,它就在人们的身边,在不停地影响着人们。人们单凭感官是感知不到它的,需要用心去感受它并领悟它。

“道”时刻存在着,它不断地被人认识,被人解读。古人给今人留下了许多有关“道”的认识与看法。通过这些认识与看法,我们来认识并解读当今的事物,亦会形成关于“道”的新的认知。在某种程度上,“道”是可以传承的。

古人循“道”而行,推古及今,不断地探索与认识宇宙万物。我们生活的时代与古代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很多道理,先人们都已经总结出来了。我们所需要做的便是继承古“道”,在古“道”的基础上探索新“道”。

同时,“道”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我们可以用古“道”来认识当今的事物;另一方面,我们亦可以通过它去探索宇宙,去认识宇宙的始终。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