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论道)》原文、译文、点评
第四十一章(论道)
上士闻道①,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③: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④。
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⑤,质真若渝⑥。
大白若辱⑦,大方无隅⑧,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⑨,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⑩。
注 释
①上士:上等的士人。王弼《道德真经注》曰:“有志也。”
②若存若亡:或许保留或许遗忘。亡,通“忘”。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曰:“中士可上可下,故凝。凝则若存若亡。”
③建言:立言,这里指立言的人。
④颣(lèi):崎岖不平,坎坷曲折。
⑤建德若偷:刚健的德好像苟且偷生。建:通“健”。偷:苟且。王弼《道德真经注》曰:“偷,匹也。建德者,因物自然,不立不施,故若偷匹。”
⑥质真若渝:质朴纯真好像污秽浑浊。
⑦辱:污黑。
⑧隅:角,棱角。
⑨希声:无声。《十四章》曰:“听之不闻,名曰‘希’。”
⑩善贷且成:善于帮助而且成就万物。贷:施与、给予,引申为帮助。
译 文
上等士人听闻了道的理论后,会努力实行;中等士人听闻了道的理论后,或许会保留或许会遗忘;下等士人听闻了道的理论后,则会哈哈大笑。如果不被嘲笑,就不足以称之为道了。
因此,立言的人有这样的话:
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像在后退,坦直的道好像崎岖不平。
崇高的德好像峡谷,广博的德好像似有不足,刚健的德好像苟且偷生,质朴纯真又好像污秽浑浊。
最洁白的却好像污黑,最方正的却好像无棱角,最宝贵的器物却最晚完成。
最美妙的音乐却没有声音,最大的形象却没有形体,大道幽隐而默默无名。
唯有道,善于帮助且成就万物。
点 评
本章主要讲述了上士、中士、下士闻道后的不同反应,以及道与德的特点。
人的资质是有差别的。从三种人闻道后的不同反应可以看出这三种人的不同资质。上士人听闻了道后,会努力实行;中士听闻了道后,或许会保留或许会遗忘;下士听闻了道后,则会哈哈大笑。上士悟性高,中士则平庸,下士则最为肤浅。下士只因见道之表象就以为自己看清了道的本质,而故作聪明而去嘲笑道,但是道是不怕肤浅之人的嘲笑的。处于统治地位的人未必是上士,市井小民亦未必会是下士。在老子看来,地位的差别并不会造成悟性的差别,人本来就具有质的差别。
道是大隐无名的。“质真”“大白”“大方”“大器”“大象”都是它的特点或者形象。它包罗万象,无所不包。做人也如此,要大隐而无名,要质朴而真实,要包容而不狭隘。不执着于千变万化的表象,不执着于功名利禄,不执着于自己的欲望。少一些功利的追求,多一些无私奉献,社会才会更加美好。
成功需要努力,需要坚持,需要长时间地等待。努力不一定会成功,坚持也不一定会成功,短时间内不一定会成功。但是不努力,不坚持,不经历长时间的等待,绝不会成功。铁杵磨成针需要的是长期的努力和坚持;大器晚成亦需要长时间的沉淀与努力。懂得了这个道理,就要去实行,要潜心抱道,静待时机,见机而动,从而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