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7日星期四
首页/道德经/道德经《第五章(治国)》原文、译文、点评

道德经《第五章(治国)》原文、译文、点评

第五章(治国)天地不仁①,以万物为刍狗②;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③?虚而不淈④,动而愈出。多言数穷⑤,不如守中⑥。注 释①仁:指儒家所倡导的仁爱,即等差之爱。老子认为,天地作为自然地存在,按照自身的规律运行,是不会有人类的感情倾向的。老子认为“仁”是大道废止后的产物,其主张普遍无私的爱,反对亲疏有别的等差之爱。王弼《道德真经注》曰:“天...

第五章(治国)

天地不仁①,以万物为刍狗②;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③?虚而不淈④,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⑤,不如守中⑥。

注 释

①仁:指儒家所倡导的仁爱,即等差之爱。老子认为,天地作为自然地存在,按照自身的规律运行,是不会有人类的感情倾向的。老子认为“仁”是大道废止后的产物,其主张普遍无私的爱,反对亲疏有别的等差之爱。王弼《道德真经注》曰:“天地任自然,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

②刍狗:用草扎成的狗,用来作为祭品。司马光《道德真经论》曰:“刍狗,祭祀之具也,未用则贵,已用则践。天生五材,力尽而弊之,有似不仁。”

③橐籥(tuó yuè):风箱。橐:装气的口袋。籥:通气的竹管。王弼《道德真经注》曰:“天地之中,荡然任自然,故不可得而穷,犹若橐籥也。”

④淈(gǔ):竭,尽。

⑤多言数穷:指政令过多而多次失败。多言:与“不言”相反,比喻政令繁多。穷:碰壁,行不通,引申为失败。王弼《道德真经注》曰:“愈为之则愈失之矣。”

⑥守中:持守虚静。

译 文

天地是没有仁慈与偏爱的,它把万物像刍狗一样对待,任凭万物自然生长;圣人也是没有仁慈与偏爱的,他把百姓也像刍狗一样对待,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难道不像风箱吗?空虚而不竭尽,鼓动起来又风吹不息。

政令繁多会屡次失败,不如保持虚静而无为。

点 评

本章主要讲述了“不仁”的道理,重在如何以“不仁”治国。

人类总喜欢将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赋予人的属性,使其人格化。如“天地有情”“流水有意”“落花无情”等。但在老子看来,天地、圣人与人类有着巨大的区别。天地与圣人没有人类的仁慈与偏爱。

天地运行有自己的“道”,是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凛凛寒冬,冻死了那么多的穷苦之人,如果天有情,是仁慈的,它就不会眼睁睁地看着那么多人冻死。地动山摇,多少人在地震中与亲人阴阳相隔,如果地有情,是有爱的,它就不会将那么多的无辜的人吞噬。因此,天地无情而无憎,不论是上层贵族还是底层人民,天灾面前无贵贱;天地无恩无怨,无论是坏人还是好人,都会体会和风细雨与暴风骤雨,自然面前无好坏。无论是人、动物、植物、山川、空气,天地都公平地对待。

圣人也是如此,遵循天地的规律,无私无爱地对待人民,所以人民安居乐业。老子由天地、古之圣人联想到自己所处的春秋乱世,他认为造成现实祸乱的根源便是人类(执政者)违反了天道。国要大治,必须回到清静无为的天道规律上来。人之“道”不等于天之“道”,天之“道”公正无私,人之“道”自私而又狭隘。天之“道”无为而万物和谐,人之“道”多为而社会混乱。

因此,人要效天之“道”,要“不仁”而“无为”。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