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一章(论道)》原文、译文、点评
第一章(论道)
道可道,非常道①;名可名,非常名②。
无③,名天地之始④;有⑤,名万物之母⑥。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⑦;常有,欲以观其徼⑧。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⑨。玄之又玄,众妙之门⑩。
注 释
①道可道,非常道:道是可以阐述的,但并非完全等同于永恒存在、运动不息的大道。第一个“道”,名词,指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可引申为永恒存在的万物之源、运动不息而又对立转化的规律和法则。第二个“道”,动词,表达,阐述。常道:指永恒存在、运动不息的大道。
②名可名,非常名:道之名是可以命名的,但并非完全等同于永恒存在、运动不息的大道之名。第一个“名”,名词,指“道”的具体称呼。第二个“名”,动词,命名,称呼。常名:指永恒存在、运动不息的大道之名。王弼《道德真经注》曰:“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③无:指道。《三十二章》曰:“道常无名,朴。”王弼《道德真经注》曰:“道,无形不系,常不可名。以无名为常,故曰道常无名也。”
④天地之始:天地的本初。
⑤有:指由道而产生的天下万物。《四十章》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王弼《道德真经注》曰:“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
⑥万物之母:万物的本原;道是天下初始和万物产生的源头和动力,即母体。《五十一章》曰:“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王弼《道德真经注》曰:“亭谓品其形,毒谓成其质,各得其庇荫,不伤其体矣。”
⑦欲:将。妙:微妙。
⑧徼(jiào):边际。司马光《道德真经论》曰:“徼,边际也。”
⑨玄:玄妙幽深。王弼《道德真经注》曰:“玄者,冥默无有也。”
⑩众妙之门:天地万物变化的根源。
译 文
道是可以阐述表达的,但并不完全等同于永恒存在、运动不息的大道;道之名是可以命名的,但并不完全等同于永恒存在、运动不息的大道之名。
无,叫作天地的初始;有,叫作万物的本原。
因此,从常“无”中,将要观察道的微妙;从常“有”中,将要观察道的边际。
“无”和“有”这二者,同出于道而名称各异,都可谓玄妙幽深。玄妙而又玄妙,幽深而又幽深,这正是天地万物变化的根源。
点 评
该章为《道德经》的开篇,在该章中,老子首先提出了其思想中最重要的“道”的概念。“道”是老子思想中的精华,是老子对世间万物认识的一个总结。
老子通过对世间万物的深刻观察,发现世间万物均有“道”。这个“道”是天地万物变化的本原,即永恒存在、运动不息的规律。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认识到了“道”的存在,但是如何用语言来形容和阐述它呢?
老子认为存在于世间万物的“道”是可以阐述的,但是用语言所阐述的“道”只是“道”的一个方面,或是其一部分。我们口中所说的“道”只是真正的“道”的外在表现。如“太阳东升西落”“海水潮涨潮落”“四季变化有序”是“道”在自然界的部分表现。又如“人饿了就要吃饭”“渴了就要喝水”“困了就要睡觉”,这是“道”在人身上的部分表现。又如“老马识途”“水牛犁地”“黄狗看家”等,这些是“道”在动物身上的部分表现。诸如此类,都是可以用语言阐述的“道”,但这些“道”只彰显了天地之间的一个微面,只是天地“大道”的一个极小的组成部分。
“道”既然是可以阐述的,那么它当然是可以被命名的。“道”这个概念,这个名称,它的外延可以无限大,因为宇宙天地、世间万物是无限的,世间的一切都是“道”的外化表现。但是“道”这个概念毕竟是人类的创造,是人类思想的精华,是人类对宇宙认识的语言上的凝练。由于自身所限,人类不可能认识到宇宙的全部,当然亦不能认识到“道”的全部。人类所定义的“道”这个概念,一方面寄托了最美好又最理性的追求,即不断地探索并认识整个宇宙;一方面则显示出茫茫宇宙中人类的渺小,即人类所认识并阐述的“道”只是宇宙大“道”的一个极微小的组成部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同样,求“道”之路漫漫其修远兮,人类亦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