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二十章》原文、直译、讲解
二十章
◎原文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①,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②!众人熙熙③,如享太牢④,如登春台⑤。我独泊⑥兮其未兆⑦,如婴儿之未孩⑧;乘乘兮⑨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⑩,而我独若遗⑪。我愚人⑫之心也哉!纯纯兮。俗人昭昭⑬,我独昏昏⑭。俗人察察⑮,我独闷闷⑯。澹兮其若海;飂⑰兮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⑱,而我独顽且鄙⑲。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⑳。
注释:
① 唯之与阿:唯,诺也,下(卑)对上(尊)恭敬地答应,声音低而速度快;阿,上(尊)对下(卑)怠慢(傲慢)地答应,声音高且速度慢;唯的声音低,阿的声音高,这是区别尊贵与卑贱的用语。
② 荒兮其未央哉:荒兮,广漠、遥远的样子;其……哉,语气助词;未 央,未尽、未完。
③ 熙熙:快乐、融和,用以形容纵情奔欲、兴高采烈的情状。
④ 太牢:指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三牲,这里指丰盛的宴席。
⑤ 春台:春天登上高台,意志淫淫然。
⑥ 泊:淡泊,恬静。
⑦ 未兆:没有征兆、没有预感和迹象。
⑧ 婴儿之未孩:孩,同“咳”,婴儿的笑声。
⑨ 乘乘兮:泛泛地游、走。
⑩ 有余:有多余,有丰盛的财货。
⑪ 遗:丢失、不足。
⑫ 愚人:淳朴、直率的样子。
⑬ 昭昭:智巧聪明的样子。
⑭ 昏昏:愚钝的样子。
⑮ 察察:考察,严厉苛刻的考察。
⑯ 闷闷:憨厚、诚实的样子。
⑰ 飂:同“飓”,急风。
⑱ 有以:有为,有用,有本领。
⑲ 顽且鄙:愚陋、笨拙。
⑳ 贵食母:母喻“道”,道是生育天地万物之母,此意为守道为贵。
◎直译
断绝现世推崇、流行的圣学,就会没有忧患。恭敬的应诺与傲慢的呵斥,相距有多远?美好与丑恶,相差有多远?人们所畏惧、害怕的,不能不惧怕,这风气,由来已经久远了,还远没有到尽头,没有完结的时候。众人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参加盛大的宴会,如春天登上高台,眺望远方的美景;而我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就像婴儿一样不会发出嬉笑声音,我泛泛地、漫无目的地走,像浪子一样没有归属。众人的财、货绰绰有余,而我却什么都不够,我真是只有一颗愚笨的人心啦,混混沌沌;众人光辉耀眼,唯独我糊糊涂涂;众人都严厉、苛刻,明察秋毫,唯独我醇厚宽宏;我淡泊一切,像在大海中乘船漂流无边无际, 也像飓风一样无所止息。众人都有精明强干的本领,唯独我愚昧而笨拙。我真的不同于众人,我感到最满意的是我“贵求食于母”,大道是天地万物之母,也就是说,我懂得“道”。
◎讲解
本章承接上一章的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这里的圣、智、仁、义、巧、利是怎么得来的呢?都是学来的,从哪里学来的呢?从后世所谓的“圣人”那里学来的。后圣胸怀功名利禄,终身追逐不止,这些东西已经背离了道,不可用、不可学。不学这些东西,保留“无为”的本性,才能永远没有忧患。
接着老子举三个例子:“唯”与“阿”,上尊下卑,体现在回答、回应人的态度上,不公平;“善”与“恶”的标准,也随着人的身份不同,差异越来越大,也不公平,为学的后圣们,他们的为学在于提高人的心智和技巧,一旦功成名就,他们的本性全无了,他们中的有些人甚至予取予夺,变成了“可畏”之人,对这种人怎么能不畏惧呢?这种情况的发源已经非常遥远且找不到尽头, 非常可怕。
下面老子以“我”之名,与“圣”者、“智”者的行为进行了对比:你看,为了追逐名利,后世的“圣智”“智者”,还有学“圣智”之人,即众人,为了名利,他们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好像参加盛大的宴会,像登台眺望远处的风景。而守道的“我”,淡泊宁静、无动于衷,就像闷闷然无知的婴儿;我像乘船泛游,看不到归属。众人仓有余粮,身有余钱,手握大权,而我心执守于道,把这些名利都忘了,在众人看来,我是多么的傻啊!但是,我掌握了“道”,“求食于母”,所以我永远没有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