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六十二章》原文、直译、讲解
六十二章
◎原文
道者,万物之奥①,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②。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③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④,虽有拱璧⑤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⑥。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⑦,有罪以免邪⑧?故为天下贵。
注释:
① 奥:角落,不被人看见的地方。
② 保:保全、保持。
③ 加:在这里是受到重视的意思。
④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
⑤ 拱璧:很大的宝玉。
⑥ 坐进此道:进入清静无为的道。
⑦ 求以得:有求就能得到。
⑧ 有罪以免邪:有罪的人得到道,可以免去罪过。
◎直译
道是荫庇万物的,存在于不显眼的地方。善良的人把它看成宝物,不善的人也要用道来保全自己。美好的语言可以用来获得别人尊重,尊贵的行为可以受到别人重视。不善之人,怎么可以被人抛弃呢?因此,天子即位,设置太师、太傅、太保等三公,用以教化不善之人,与其将很大的宝石和奔驰的驷马送给他,不如教他依道修行。所以,自古以来,人们这么看重“道”的原因在哪里呢?在于有求有得,有罪求它也能免罪,这就是人们看重“道”的原因。
◎讲解
道无形无声,但它就存在于你的周围,哪怕是在最偏僻的角落。不管你是善良的、不善良的,甚至有罪的,都能得到“道”的荫庇和保全。固然美好的言辞,可以使人获利,尊贵的行为可以产生影响,使凡人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立天子,置三公,用以教化百姓,甚至拿着珍贵的宝石,驾着四马的车子,去寻找贤人异士,可那有什么用呢?你不如把“道”献给他,让他无忧无虑,自自然然地生活,就不会有不遵“道”而行的,哪里来的弃人?自古以来,人们重视“道”,遵“道”而行的原因是什么呢?有求,就必有得;有罪过可以免去罪。这就是人们以“道”为贵的原因。
全文紧紧围绕“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劝导世人勉力修道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