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八章》现代白话译文、心得感悟
【第八章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现代白话翻译】
人应当喜爱、崇尚如流水那样的事物。水为万物带来利益和生机,却不与万物相争,水总是默默地处在毫不起眼甚至是人所厌恶的低洼之处承污容垢,沉淀净化,所以说,在大千世界里,只有水最接近道性。
于君王而言,应该立身安于卑下,立心沉静幽远,待人如苍天般公正无偏,出言则守信、践诺、无欺,为政则治理有方、有效,处事则用人所长、尽其所能,举动则合乎时宜、恰到好处。如果能像水那样不与万物相争,就不会有什么过错和怨尤发生。
【心得联想】
上善若水
如果要在大千世界中找一个修养楷模,非水莫属,所以老子25很肯定地说:上善若水。然而对于“上善若水”的含义却有不同的解读:若上作“尚”、善作“喜好”讲,则“上善若水”的含义就是:应该崇尚、喜好像水一样的事物;若上作上下之“上”、善作“好”讲,则“上善若水”的含义就是:人修养到最高境界的状态像水一样。
水是生命之源,在今天已经被科学研究所证明,而我国古代有水为万物之本的思想,则是一种哲学理念。老子在这里以水喻道,进一步揭示道的本质:利万物而不争。
为什么说世间最善的事物像水一样呢?为什么要人们崇尚像水一样的东西呢?这是因为水是自然界中最顺乎自然的事物,水遇阻而聚,遇渠而行,遇方则方,遇圆则圆,遇火而为水汽,遇冻而为冰雪,这是人们所能看到的水的属性最简单的表现。其实水最接近于道的境界,她滋养万物众生,为世间带来生机,而不与万物争功争利;水向低处流,总是处在人们所鄙视的最低下之处,无声无息地服务万物。试想天地间还有比水更善、更美、更值得尊敬的事物吗?
上善若水,水为圣人师。要想修养得道,就要居身安于卑下,存心良善幽静,交往仁爱和谐,言语诚实可信,为政治理有道,做事机敏适度,行动把握时机。做人处事只有像水一样,恩泽万物、惠及他人而不争名、不争利、不显能、不贪功,才不会有过失,才不会有咎怨。
老子很洒脱,似乎他早已看透尘世纷争,所以才感叹:只有不刻意竞争的人生,才是不会出现乖异过错的人生。但是老子何尝不知道做人之难,恰在于常人很难做到放得下、放得过。因为人的世界充满诱惑,充满争斗,你可以不争、不抢、不贪,但你不能要求别人也这样。当眼看着别人因为竞争而尊、而贵、而富的时候,很少有人能做到心如止水,波澜不惊。
人生多悲剧,只因不识水!若世人能经常把自身的行为与水之“七善”相对照,就会察觉到可能出现的错误,从而也显现出“上善若水”的价值。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喜欢奉上欺下、攀高附贵、青云直上,殊不知“高处不胜寒”;而水总是流向低凹的、不引人注目的地方,远离倾覆之患。
人有七情六欲,乃生命属性的正常表现,但若私心杂念占了上风,便会有欲壑难填的不尽烦扰;水则清澈湛然,可鉴万物而于万物无求。
人会在欲望的支配下产生强烈的占有和索取动机,并体现在行为中。有人索取有余而奉献不足,好像满世界都欠他似的;而水滋养万物,施恩不求报,植物皆沾其滋润之恩,动物咸获其饮食之惠。
楼观台任法融道长在其《道德经释义》中曾这样盛赞水之德:水利万物,诚实和顺,无假无妄,表里如一,是谓“言善信”;水之为治,若大匠取法,以“平中准定上下”,不左不右,不偏不倚,对万物一视同仁,最为公平,是谓“正善治”;水利万物,能力非凡,去污洗浊,攻坚克固,行船渡筏,兴云致雨,生物育人,功用不可估量,此乃“事善能”;春夏温热,万物繁衍,最需要水,此时,水则蒸云降雨,滋润群生,降温祛暑,秋冬渐寒,万物成藏,水则结为坚冰,凝为霜雪,覆盖大地,恰若天被,保护生灵,遮风御寒,此乃“动善时”。水有“七善”,但皆出于自然,与物无争,所以,水才没有过失。
人生无差池,皆因善若水。人之为人,处世处事就应像水那样不争不抢,服务天下,这样就不会招致祸患。
老子一句“上善若水”的哲言,留给后人无尽的思考。
水惟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天。一个人只有把自己尽可能降低,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