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六章》现代白话译文、心得感悟
【第二十六章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现代白话翻译】
轻重相对,而重是轻的根本,轻是重的枝叶;静躁相对,而静主宰躁,躁臣服于静。因此君子出门远行,一刻也不离开其赖以生存的辎重。即使有繁华舒适的宫馆可以享受,也能安然自处,不为所动。为什么那些万乘之国的君主,为了自己的私欲竟然轻视天下甚至弃而不顾呢?贪欲轻浮的结果是失去君王之根本,妄为躁动的结果是脱离为君之基础。
【心得联想】
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这是老子人生感悟的抽象总结。从生活现象来看,重物下沉,轻物上浮,因而沉重之物若轻浮之物的根基;虚静安定是所有事物恒常的状态,躁动骤变只是暂时的现象,因而虚静主宰躁动。由此联想到人之安身立命,厚重质朴是做人的根本,而轻浮虚华偏离做人之道;虚静无为符合道的法则,躁动骤变之后定然归于平静。
轻重、静躁,乃是人生不可回避的问题,人不可能永远停留在其中某一种状态,而是时轻时重、有静有躁,所谓动中有静就是这个道理。比如说,人要出门远行,这是动,是轻装上阵,但心要静,要情绪稳定、思维缜密,这就是轻中有重、动中有静。人在旅途,求轻求动,但不离开赖以生存的物资,不丢弃行囊辎重,这就是求重求静。生活就这样不断教育着人们,修德之人深谙这个道理,所以真君子能够做到这一点,出门在外终日行走,一刻也不会离开装载其行李粮草的车辆,因为这是其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根本,这就是看重自身行为;虽然有繁华的宫馆和美食胜景,难免嘈杂喧闹,但他们却能安然超脱,唯恐因一时轻浮躁动而祸患加身,这就是以静伏躁。
老子生活的年代,早已是“礼坏乐崩”,诸侯国国君无不私欲膨胀,因而兼并杀伐,战争连绵不断,甚至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对此,老子把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归结为一句话:身为一国之主的君王们,为什么要以一君之身、一己私利而轻视天下、随意行事呢?殊不知,危险就在眼前。不看重自己所作所为的后果和影响,不顾及可能丧命亡国的重大灾难,这是很危险的举动!
轻率行为是失去庄重这个根本的表现,浮躁之举是失去清静无为这个主宰的表现。轻视天下就会失去臣民,心急气躁就会丧失君位。
老子的思考,直到今天也带给我们深深的启迪。
修身为什么从养性开始?
领导当时刻保持自身稳重和内心静谧,让自己静下来,才会有理性思维,才会有清醒认识,才会有缜密决策,而心浮气躁只会导致情绪骤变、手忙脚乱、一事无成且平添祸患。
浮躁的轻率妄为只会让领导身陷孤立无援的境地,举止轻浮会失去同道,失去追随者,最终失去自己的地位。轻慢人、事,必招致别人的轻慢。
面对美食、胜景、美色等,要超然处之,否则,对其表现出任何一点向往、享受、陶醉和贪婪,都有可能成为丧失清心寡欲、厚重质朴等品性的诱因。糖衣炮弹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才能发挥作用的。
应当牢记“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的训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