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7日星期四
首页/道德经/道德经《第七十九章》现代白话译文、心得感悟

道德经《第七十九章》现代白话译文、心得感悟

【第七十九章原文】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现代白话翻译】结怨而后修好,固然可以消除怨恨,但总有痕迹存在,这就是余怨裂隙,这怎么可以称作完美至善呢?所以修德之人、得道明君处事待人犹如左手执契的债务人一样,承担自己的义务而从不苛责于他人。有德之人行事担当如同拿着契约债务只待别人来验证一...

【第七十九章原文】

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现代白话翻译】

结怨而后修好,固然可以消除怨恨,但总有痕迹存在,这就是余怨裂隙,这怎么可以称作完美至善呢?所以修德之人、得道明君处事待人犹如左手执契的债务人一样,承担自己的义务而从不苛责于他人。有德之人行事担当如同拿着契约债务只待别人来验证一样,无德之人却如同税官只管聚敛索取。天道乃公道,于人无亲疏之别,善待并护佑有德之人。

【心得联想】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一面铜镜摔成两半,固然可以再黏合为一个整体,但那道裂痕是无法彻底弥合的。人与人之间若想消除怨恨,最好的做法就是从不结怨,一旦因故有隙结怨,即便采取再高明的手段来化解,总还有残余会时时表现出来,所以先结怨再想办法和怨,无论如何也算不上好的状态。

结怨之后的修好行为,是值得肯定的善良之举,但是从不与人结怨,岂不是更美好的状态吗?老子从至善至美的高度来分析世俗现象,所以才有这样的认识和结论。树立起这样的理念,立身处世无疑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真正道德高尚之人,包括得道明君在内,他们看重义务和责任,而看淡权力和利益,所以少有积怨。在古代社会,人们订立契约,将内容书写于竹木之上,双方各执一侧,主方执右,谓之右券,行责取之权;客方执左,谓之左券,担尽职之责。老子以此为喻,说明有德之人与人交往,就如同手执左契,毫不苛责对方,而极力承担惠人之职,为的是避免结怨;无德之人与人交往,就像收租的官吏、家丁一般不依不饶,分毫不让。有德之人所为,施人恩惠而不索求,因而不会结怨,且日益德高望重;无德之人所为,贪婪索取而不思报恩,因而怨声载道,最终众叛亲离。

如果仅是这样论述,可能不足以服人,甚至有人会觉得这一番宏论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所以老子又一次以天道来增加论述的权威性:天道之道,对世人并无亲疏之别,只是眷顾那些有道有德之人而已,即所谓的“吉人自有天相”。

怨是一种情绪,也是彼此关系的一种表现。人之怨,可能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也可能存在于人与组织、社会之间,还可能存在于人与其他生命体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万物之间。人是高等智慧生物,但人们时常做出愚蠢至极的事情。众所周知,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本应该善待地球,保护好生态环境,以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而人们却以发展的名义,大肆掠夺地球资源,在发展的过程中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诸多严重污染和危机,这些后果反过来严重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影响子孙后代。治理生态环境的代价数十倍于破坏生态环境的“投入”。“和大怨,必有馀怨”的论断,促使现代人不得不反思一个深刻的问题:我们需要怎样的发展?怎样追求可持续发展?

企业家承担着发展经济、服务民生的重要职责,所以,企业家不一定是圣人,但应该是心胸开阔、眼界高远的人。以自己的能力,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值得帮助的人,是符合大道的有德之举,不要拿等价交换、斤斤计较的商业原则处理自己的每一件事情,更不要将其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以务求有回报为前提做很多有益于社会的事情,这就是有道有德。

别人欠你一笔钱,他会在有能力的时候偿还,不到万不得已,你不要去索债。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对人不宜太苛刻,那样容易招致怨恨;善行自有善报,吉人天相,不仅仅只是自我安慰。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