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7日星期四
首页/道德经/道德经《第三十九章》现代白话译文、心得感悟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现代白话译文、心得感悟

【第三十九章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而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穀,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琭琭若玉,硌硌若石。【现代白话...

【第三十九章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而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穀,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琭琭若玉,硌硌若石。

【现代白话翻译】

自古以来,但凡能按照大道法则而为者无不成。天循道而为则清明爽朗,地循道而为则宁静安定,神循道则灵验,河谷循道则丰盈,万物循道才有生命繁盛,侯王循道就天下归正。

把这样的道理推进到极致而言,天若不循道而为,就不会有清明,恐怕就要裂隙而毁灭;地若不循道而为,就不会有安宁,恐怕就要塌陷而废毁;神不循道,就不会灵验,恐怕就要散失而亡;河谷不循道,就不会盈满,恐怕就要枯竭;万物不循道,就不会有生命的繁盛,恐怕就要彻底灭绝;侯王不循道,就不会被天下人所尊崇而高贵,恐怕就要摔跟头,丧失已有的地位。

所以,人世间尊贵者一定要以低贱者为根本,在高位者要以在低位者为基础。那些君王以孤家、寡人、不穀来称呼自己,不就是以低贱为其根本吗!不是吗?如果执意要走到极致,追求更多的赞誉,反而不会得到人们的尊崇和赞誉。

明白了这一点道理,天下君王就知道自己该怎么作为。循大道而求虚静处下,不要追求像晶莹剔透的玉石那样光彩夺目、引人注意,而要像普通的石头那样朴实无华,默默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心得联想】

不欲碌碌若玉,硌硌若石

老子再次从道而论德,只是在这里使用了一个新的说法“一”,而非名言“道”,因为“一”意味着开始。这一章从头至尾没有出现“德”字,但通篇都在讲“德”。

由大道之德而论天德、地德、神德、谷德、万物之德,最后落脚到侯王之德,那就是天下归正。这是一种宏大的视野,天朗气清,地宁势稳,神灵妙应,江河盈满,万物繁盛,天下归正,万民安泰,这众多的现象说明什么问题?说明得道守道、循道而为的必然结果就是和谐安康。

似乎意犹未尽,干脆再挑明了这其中的道理,老子又从“失德”的后果不厌其烦地做了进一步分析:天地失德则天塌地陷,神失德则灵气散,河谷失德则枯竭,万物失德则生命绝,侯王失德则一定会被颠覆。

现在我们看看老子使用“一”而不使用“道”所要表达的意思:天清、地宁、神灵、谷盈、万物生、天下正,这样的状态就是一致、一样、一定、同一、统一、整齐划一。人们习惯于对“唯此而无他”的状况,用“一定”来加以强调,这大概也是老子使用“一”代替“道”的缘故吧。

理解老子的这一思想观点,还要注意体会老子的用心所在。不管是论述得道的结果,还是论述失道的后果,老子都是先天地神灵、江河万物,而后到侯王天下,这一层次安排,其实是在有意暗示君王们注意此落脚地的结论才是最重要的目标指向:循道而为,则天下归正,民众拥戴;违道而行,则天下混乱,必遭颠覆。

也许是老子意识到暗示不足以达到自己预想的目的,所以就只好再明言一回,把上述极其生动的辩证分析之后得出的重要结论,再概括为一种可资借鉴的理念:贵以贱为根,高以下为基。那些高高在上的君主侯王无不称自己为孤、寡、不穀,大致就是这个道理。

一个人拥有太多的车,却常常为乘坐哪一辆而犯愁的话,那就相当于没有车;一个人拥有太多的豪宅,而每天却要为在哪里安歇犯愁的话,那些豪宅就变成了负担,而不是生活享受。玉石并无大用,却被世人认为尊贵,石头堪有大用,却不被世人看重,这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为君者,当能把持自己,不看重珍贵华美的碌碌之玉,亦不厌弃粗糙鄙陋的硌硌之石。如此,则离大道不远矣,这才是为君者应有的道和德。

时刻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以励取得新的成功。在总结经验的时候,一定不要忽略寻找自己之所以成功的基石。按规律办事,简言之,即是“得道”二字。失道,就会失去一切。道为万物之源,也是成功之基。成功,不是因为你个人多有能耐,而是因为你用正确的方法,在合适的时间、地点做了正确的事情。

水有源,树有根,源远方能流长,根深才会叶茂。道与德,弥足珍贵,须臾不可丢。

人之本在德,商之本在诚,业之本在信,团队之本在以愿景凝聚精神。这就是道与德的有机结合。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